饥馑文化

Published by admin on

饥馑文化

潜之

饥馑可以产生文化吗?曰:可,诗以穷而后工也。读杜甫北征咏怀,心中总有点不好过,杜甫在当时老妻寄异县,数口隔风雪,甚至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其情正复可悯,但老杜遂成诗人矣,遂千古不朽矣,不知杜公亦曾逆料及此否?

然杜集也有如奉赠韦左丞丈,赠哥舒开府等篇,虽然在那里自吹自擂,毕竟属于拍马一流,百世之下,也不足为训的。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原来不在拍马。

韩退之以有谀墓文而大减其声价。

米价如是,布价如是,房租如是,我们更无富儿之门可叩,无征马之尘可逐,只有写,写,写,千字十元,二十元,残杯冷炙,潜尽悲辛。

但是,我们没有伟大的诗篇呀,没有伟大的说部呀。我们没有三吏三别之哀歌,没有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的感慨,甚至没有一篇出语由衷的东西。反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文章上的扣(叩)富人之门,逐征马之尘,为别人而讴歌,不是为我们自己而执笔。

我们在文学一方面,已竟没有古人有出息了!

文章之商品化!

许多人在慨叹着文化之饥馑,照理,饥馑是该产生文化的,可是不,因为饥馑不能产生文化,而文化乃益饥馑矣。

如何解决?曰:文化人应重新估定自己的价值,更希望社会对文化人重新估定其价值,重新派其用场。


(原载《天地》第三期“谈天说地”栏1943年12月10日。黄恽先生录入。文韬先生提供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