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与中国文化
读史与中国文化
——新春告同学之一
果庵
由最近学校招生考试,及小学部招聘教师的成绩,证明了一般人对历史知识的缺乏。譬如辛丑条约在何时缔结,因何事缔结一题,大多数投考的教师,只能答出在辛丑缔结一句,至于为何缔结,则简直不知,此种情形,不特可悲,抑且可怕!一个中国人不知中国史实,已可命为“心死”,人人如此,国族前途,岂容乐观?中国文盲,据说占百分之八十,我们当然不能责以畅晓史事,但是,他们却无不爱听兴亡盛衰的故事,批评忠奸善恶的人物,东坡志林所谓里中小儿以饼饵钱听说三国志,遇关羽胜则眉飞色舞,也是此种现象之一,这便是历史小说和戏剧产生的根源,然则历史好像应该广泛的被知识分子所欢迎,尤其是已有普通常识的大学生,但不知为什么近日同学竟对之淡漠如此。
人生只是在历史中打圈子,所谓“太阳以下无新事”,盖历史即人生的纪录。过去历史,因传统观念所有,只记些政治兴亡,诚可称为相砍账簿,断烂朝报,专供帝王“资治”之用,梁启超所说帝王教科书者是也。然晚近史学,已由纵的纪录更扩充至横的考察,举凡社会组织,经济生活,文化事业,风俗人情,无不在研讨之列,因为历史的对象和用途既非局于帝王,自不再以一家纪录为限。人生多端,旧事为新事之师,由古以证今,由今以推来,孔子所云虽百世可知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即使我们不愿作术士式的预言家,若能把今日的社会史实,和过去作一比较,以明其递嬗衍变的痕迹路线,也是一樁极有趣味的事。我觉得属于专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算作谋生的工具,与特殊的兴趣,像历史的知识,乃人人同宜具有,只能唤作常识,不是拿他来谋生,而是没这种常识一直不能叫作“人”,恰如没有头脑和魂灵不能叫做人一样。
中国文化特别博大宏伟,是中国所以立国于列强之间而不覆亡的最大原因。文化的由来,莫非因于历史的积累。先人的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即不能发扬光大,也不要弃而不顾。今日一般人大约只能空喊一句中国是文明古国的口号,至于古国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有何得失,能说出一个轮廓来的少极了;文化理论家也只见一篇一篇的空论,把过去文化作系统介绍与批评的书可说一本不见。此种现象,数十年后,将使中国人不复知有中国,好像是日本内藤湖南博士说过,今后中国人欲求经学须到日本云云,实则今日不止经学如此,其他一切文化部门,都有云亡之叹。中国的历史,无所不包,如章实斋所云,六经也无非是史料,故读史最能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了解才知其伟大可爱,知其可爱,然后能爱,中国文化之存亡,端系于是;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的兴亡,与此有莫大关系。况今日战乱满天下,个人及家国的运命,在几微之间,读史尤足参证发挥。周予同君也曾有过读经不如读史之论,可见并非我自己闭门造车,为此高调。诸位同学,当此新春上课之始,希望均注意此点,不要使中国文化,亡于我辈,则我们读书,也算有相当成绩了。
(原载《国立中央大学周刊》1942年2月23日。许宗褀先生提供。黄恽先生整理录入。文韬先生提供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