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中的助词“可”字

Published by admin on

论唐诗中的助词“可”字

纪伯庸

唐诗之妙,多在助词,若助词不明,诗意必晦。今先就“可”字,略贡一得之愚。

“可”字,通常用作可能、推量、命令以及约略的数字估计(如《史记》《匈奴传》:“卒可四千人。”《汉书》《王章传》:“年可十二。”等是。)等义,此种普通用法,本文均略而不谈。唐诗中常有许多特殊用法,后世词曲中亦然,且有一脉相通之处。

如绝句中第四句多用“可”者: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杜甫:《三绝句》)

“嫁与将军天上住,人间可得再相遇?”(戴叔伦:《听韩使君美人歌》)

“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李商隐:《代魏宫私赠》)

“半月离居犹怅望,可堪垂白各天涯!”(许浑:《酬棉州于中丞使君见寄》)

“早是人情飞絮薄,可堪时令太行寒!”(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推度上举各句的“可”字,实含“不可”之意,殆即“不可”的省文。《尚书》《尧典》:“试可乃已。”《史记》则作:“试不可用而已。”臧玉琳(《经义杂记》二十二:“古人语气急”,二十三:“五帝本纪书说”)孙渊如(《尚书今古文注疏》)皆以为由于古人口气之缓急而有分别。古书中此例尚多,如“如”与“不如”,“得”与“不得”,悉见《臧氏杂记》;焦理堂《论语补疏》在“其得之也患得之”章亦有论及。如所云,“可”表示语气急,“不可”则缓。盖可本犹疑之词,“可”与“不可”常有时含糊,不甚有判然的分野。这也是中国文字特别的地方。古代或者只有一音节的“可”字,(不可曰叵,意为“反可”,还是一音节。)后来才发展成确定否定语气的“不可”。

又如律诗的对偶句: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郑谷:《江际》)

“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堪月在花。”(同:《多情》)

如上例,可字与那字相对,有“何”之意,可与何音近,是可以通假的。

全唐诗中,“可”字下注“一作何”,及“何”字下注“一作可”者颇多,足资为证。又如左例: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漫劳筋力趋丹凤,可有文词咏碧鸡。”(吴融:《送弟东归》)

“可道新声是亡国,且贪惆怅后庭花。”(同:《水调歌》)

作为对句或转语的助词,“可”解作“何”,尤为分明。又如:

“高眠可为要玄纁,鹊尾金炉一世焚。”(皮日休:《寄润卿博士》)

“五两青丝帝渥深,平时可敢叹英沉。”(胡宿:《次韵徐爽寄》)

在助词复用的场合,“可为”即是“何为”,“可敢”即是“何敢”。

此外,还有可字与曾合用,作“可曾”的:

“可曾衙小吏,恐谓(一作“为”)踏青苔!”(姚合:《武功县中作》意谓:曾有小吏来乎?恐其踏损青苔也。)

“赏春唯逐胜,大宅可曾归。”(李邺:《长安少年行十首》)

还有,与“可曾”相当而径作何曾的:

“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杜甫:《天河》)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温庭筠:《渭上题》)

“何曾”“可曾”殆一义,谓“不曾”也。

又有“可待”“可要”之例,亦是“何待”“何要”之意:

“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李商隐:《复京》)

“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方干:《山中言事》)

“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李山甫:《项羽庙》)

其径用“何要”者,如:

“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杜荀鹤:《送项山人归天台》)

用“可待”之例,如: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同:《牡丹》)

语意与“可要”全同。(元曲《萧淑兰》第三折“嫂嫂可要坐守行监”,《百花亭》第四折:“你可待碧梧栖老凤凰枝”,用法大体与唐诗同。

还有“可在”之例,唯较少:

“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

“犹自闻钟角,栖身可在深?”(方干:《镜中别业》)

“有心为报怀袜略,可在于期与地图?”(周昙:《咏史诗·荆轲》)

“可在”,殆有“不必……亦不要”之意,刘淇《助字辨略》卷三,李调元《方言藻》卷三,均谓为与“何必”相通,甚是。“在”字与“必”字相关联之句,如:

“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楗。”(李益:《轻薄篇》)

“不必”“不在”,遥相对应,又有以“不在”为“不必”者,如:

“胜赏不在远”(李夷简:《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

中晚唐以后,常用“可能”,如:

“可能尘土中,还随众人老。”(白居易:《仙娥峰下作》)

“立意忘机机已生,可能朝市污高情。”(韩偓:《偶题》)

“落日鲜云偏聚散,可能知我独伤心?”(徐铉:《赋得有所思》)

“可能胜贾谊,犹自滞长沙?”(白居易:《忆徽之,伤仲达》)

“可能休涕泪,岂独感恩知?”(可能,一作不能)(杜牧:《除官,行至昭应,闻友人出,因寄》)

“为问东山谢丞相:可能诸妓胜红儿?”(罗虬:《比红儿诗》)

“无计延春日,可能留少年!”(许浑:《惜春》)

皆“何能”之意。亦有径作“何能”的,如:

“何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白居易:《和我年》)

以上大体说来,唐诗中可何二字多通用。古书中可字又有表疑问者,如《史记》《蔺相如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唐诗如此用法者,如:

“桃花一蔟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六绝句》)

同样形式,在后世小说中常见,如:

“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儒林外史》三回)

“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红楼梦》六回)

日常口语里的“你可知道”?“可不是”?“可不”!也与此用法近似。

此可字,吴音又转为“啊”,并有“阿是”“阿曾”“阿好”等复合词出现,如:

“张大少爷,阿有相好嘎?”(《海上花列传》第一回)

黎劭西先生《新著国语文法》三二四页,对此有详细论述,可参阅。

由此种用法发展出来的,又有“可是”,最早如《世说新语》《品藻篇》“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元曲及小说中屡见,如:

“父亲,可是那一位大衙门告他去?”(《陈州粜米》第一折)

“这十年光景成虚话,可是真假疑怪?”(《薛仁贵》第四折)

“敢问樵哥,可是翠云山?”(《西游记》五九回)

下面的用法,近代语中该保留着其遗迹:

“这牛布衣先生,可是曾在山东范学台幕中的?”(《儒林外史》六回)

“我听见人说,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这事可是有的么?”(同,九回)

“宝玉因问:可是病了,还是输了呢?”(《红楼梦》一九回)

“马道婆会意,便问道:可是琏二奶奶?”(《红楼梦》二五回)

“可是”一词,唐诗中用得很多,意思也各有分别,今分析如下:

(1)用作“不是”“并不是”较强的否定意义。如:

“索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儿?”(王梵志诗,敦煌本,原目二七一八)

“西林可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皎然:《春夜集陆处居玩月》)

“猿啼曾下泪,可是为忧贫?”(戎昱:《桂城早秋》)

“集仙殿与金銮殿,可是苍蝇感曙鸡?”(李商隐:《漫成五章》)

“渼陂可是当时事,紫阁空余旧日烟!”(韦庄:《过渼陂感旧》)

以上用法,等于“讵是”、“岂是”、“底是”,有强烈的否定意味。近代中国语,也还残留着此种用法,如:“石头可是烧的?”“皇宫可是我们住的?”盖以疑问为否定也。

(2)表轻微的疑问,实为消极的肯定。如:

“可是武陵溪?春芳着路迷。”(司空图:《春山》)

“箕山渭水空明月,可是巢由绝子孙?”(徐振:《古意》)

其意好像说:“莫非是”,即文言的“应是”(肯定),“莫是”(否定而意疑)等词。唐诗中也用“莫是”的,如: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权德舆:《玉台体》)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包何:《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

“山僧未肯言根本,莫是银河漏泄无?”(曹松:《山寺引泉》)

此种用法,并不多见。宋人语录中偶有之,如:

“问:孝弟仁之本,今人亦有孝弟底,而不尽仁,何故?莫是志不立?”(《朱子语录》卷二)

又,朱子注《论语》“文莫吾犹人也”句云:“莫是疑词,犹今人云莫是如此否?”倘照此说,其来源也很古了。《搜神记》:“莫是恨朕不赏乎?”(卷二)“莫是在政别有异能?”“汾问:娘子莫是神仙乎?”诸例皆同此。

元曲中如:

“你看那水天连四野,莫是洞庭湖?”(《冯玉兰》第二折)

用法与前同,但元人多用“莫不是”,今皮黄剧词中残留尚多。

宋时,“可是”用法如前述者,尤惯见,如:

“绿蓑衣底玄真子,可是诗翁画不成?”(元好问:《息轩秋江捕鱼图》)

“可是忍寒诗更切,故求野路踏琼瑶?”(楼钥:《环村踏雪》)

“可是士衡杀风骨,却将膻腻比清缘?”(杨万里:《松江莼菜》)

明代也还有,如:

“自惭骑马非闲客,可是山僧不解留?”(高启:《山寺冒雨还西郭》)

“东风可是无情思?吹出新杨一树黄。”(刘基:《将晓》)

《辞海》于“可是”条下注云:“(一)疑问词,可,抑也,犹今吴语言阿是。(二)转接词,为却是一音之转,故亦作却是。与却字独用义同。”前所述的可是用例,相当于(一)唯事实上语气有软硬两种,《辞海》并未注出,即刘氏《助字辨略》亦阙如。至于转接词的用法,唐诗中也有:

“总角曾随上峡船,寻思如梦可凄然。”(王周:《再经姊归二首》)

“参佐三间似草堂,恬然无事可成忙。”(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

“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姚合:《闲居遣怀》)

还有用复合词“可便”的,如:

“可便无心邀妩媚,还应有泪忆袁熙。”(吴融:《上巳日在花下闲看》)

“寻常抖擞怀中策,可便降他两鬓丝。”(徐夤:《偶吟》)

“行藏一如此,可便老风尘!”(朱庆余:《酬李处士见赠》)

“可便”之意,与“却是”相似。现代语如“真的倒是真的,可是不很好”,“虽然东西好,可是价钱太贵。”此“可是”亦即上例语意转折之意。

总之,可字在语气中颇有关键作用,有时表面是疑问,而实际有可能、推定、命令之意;有时也就干脆表否定。可字之音与“何”“曷”极近,其互相通假,自属当然。又“可”为上声,“何”是平声,诗歌上为了声调问题而互易,也是一个原因吧?

(注)本文取材于日人丰田穰的《关于唐诗助词》一文,而略加补充。原文刊《东方学报》(东京)十二册第一分。


(原载《国文月刊》民国三十八年二月第七十六期。黄恽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