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朋友
談朋友
果庵
這一天我正在查清晨第一時學生上課有無遲到,從宿舍到課堂,跑得有點腿痠,忽然工友桂海跑來告訴我,上海的陶馮柳三先生來了,這使我忽然驚喜,驚的是何以毫無所聞就來了,喜的正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友情。跑到辦公室,陶柳是頂熟,雖然陶兄去過日本,究竟離別只有半年多,柳公是去年冬天還會過面的,只有馮先生,以前匆匆一面,驀地相見,不免先呆了一下,可是彼此也就立刻想起舊印象來了,所以談得立即熱鬧。這天天氣有點寒冷,又是陰雨,陶君首先吩咐要熱茶和點心,大家吃了一點,似乎溫暖了許多,於是决定怎樣排列遊覽日程,這樣,我們就有整整三天的聚會,跑到玄武湖,綠柳才黄半未勻,舟中看城頭落日,有無限淒其。登鷄鳴寺,台城上北風獵獵,胭脂井照舊冷落,三君各求一籤,却也不可不記,柳兄曰:
觀音靈籤第五籤 中平
一鋤掘地要求泉 努力求之得最先
無意俄然遇知己 相逢攜手上青天
馮君則是第五十籤,亦爲中平,詩曰:
澗小石粗流水響 艨艟巨艦恐難行
路須指出前江去 浪靜波恬免受驚
陶兄乃是上上大吉,可惜籤文不曾留下,不易紀錄了。第四天三君別去,我們全家都很悵惘,一似與若干年的好友握別,一個聲音,一個笑痕都留給我們無限記憶。我太太於那個夜晚特地跑到他們休息的屋子去看看別後的情况,我有點笑他太呆,但我心中固亦未嘗不空虛。因爲這件事,不知怎麽,固執的想起許多朋友,心情到現在還是安定不下。於是决心乘這機會把自己對於朋友的見解,隨便談談,或者也是一種感情的散步吧。
士爲知己者死,這知己兩個字,正是談何容易,所以菩薩籤文,告訴你成功的路徑,也不過遇見知己而已。我覺得這菩薩大有道理,可算得一切衆生無邊誓願度。求籤乃是迷信,但其指示,仍然是歸之人事,這很好,比空冥的祈禱有用得多,到底是說了負責任的話。對於一死報知己的事,現在似亦絕響久矣,念了刺客列傳,只是感覺着好玩,小孩子且不必說,成年的人有幾個願意作聶政,荆軻,豫讓,專諸呢?不要看表面上哇啦哇啦,譬如我自己,也是時時去勉勵人,萬一眞的需要求其在我的時候來了,是不是能够言行一致,那是很不敢說的。倒是“千古艱難惟一死”這句話爲近代人所信服了,雖然柏林的天空飛機有二千架,炸彈一擲三十六萬噸,大家還是看得自己性命吃緊,不情願爲什麼道義犧牲的。因之,有了道義的人,總得稱之爲古道熱腸,無形中已斷定今道只有冷面,只有拿朋友作墊脚石。
然而豈眞可以與朋友攜手上青天嗎?這又未必。我們自己上了青天如何先不必講,譬如我的朋友駕青雲而直上之時,我就第一個不去碰他的钉子。讓我拿着名片在傳達室一等兩三小時去會素所不識的闊人也許可以容忍,去見平常很熟的朋友簡直有點犯不上。於是我感覺嚴子陵介之推這種人是懂得交友的分寸的。富春江的風景有多麽誘人,要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垂釣一番誰高興去夙興夜寐的待漏禁中呢?而且假使嚴介兩君很馬虎的一請就到,將來的命運也不一定好,有了階級的隔閡,友誼是不容存在的。范蠡勸文種,長頸而烏啄的越王,不能與之共安樂,只可與之共患難,實在毛病並不完全在於越王的“賣相”,還是地位與利害的關係使然。漢高明祖,若不是狠心辣手先把那些論秤分金銀換套穿衣服的弟兄們收拾了,龍廷坐得牢與否恐怕頗有問題。幼年讀留侯世家,清楚的記得下面一段:
“上已大封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爲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徧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這些人是不是眞的要謀反,沒法證明,但是對於皇帝大哥之不滿意,則是當然,如果施耐菴寫之,當有不少李逵對於宋江失禮一型的故事。張良算得一個英雄,很能明白上下心理之差異,利用着羣衆的力量,調和了名係君臣實乃朋友間的大糾紛,這個,大約即是前人所謂鼎鼐之臣了罷?但要持久,那還是要擺穩了皇帝架子,使作臣的先喪了其與皇帝爲朋友的舊觀念,那就需要着叔孫通這些儒者了。史記通傳云: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爲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爲簡易,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毋難乎?……可試爲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爲之。……叔孫通……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野外,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即觀,使行禮,曰:吾能爲此,迺令羣臣習隸,會長樂宮成,諸侯羣臣皆朝(下敍儀節不具引),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名,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清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迺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
這樣一來,誰敢說坐在寶座上的是我們一起殺人放火的弟兄呢?韓信最不高興這個,韓信就被幹掉了,張良曉得恬退,蕭何乃去求田問舍,都是煙幕,以高帝之警敏,何嘗不知,但是大家旣可相安,不必過爲已甚。明太祖就更兇,常開平是盡瘁在柳河川了,徐中山據許多筆記說死得並不光明,而事實上徐是老實人,絕不是韓淮陰那麽桀驁不馴的。太白翁詩所云,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並非完全是牢騷,而包括着很正確的眞理。對於成功的人,大約只需要“幫閒”,不再需要“幫忙”,果然仗了老面子,去嚕嚕囌囌,至少也是弄得沒有意思。像唐太宗那樣,因爲要聽魏徵的話,把自己心愛的鷹都悶死在袖子裹裏的皇帝有幾人呢?莊子胠箧篇的道理一些也不錯,這些大盜,一經把天下偷摸到手,絕不願意第二個人再來過問,所以我說范蠡專責越王,還是太淺見了,我們每每抱着王陽登而貢公喜的心理,蓋亦可以休矣。
然而朋友遂可不要乎?我常常想,儒家所謂五倫之中,列了朋友一項,可謂極其聰明。細細想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活動,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的關係,加在一起,也不過抵得朋友一項那麽多。君臣何嘗不是朋友,漢唐不必提,取天下者,大半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幹的,立憲的國家,政黨的政府,政治上友朋的成分更顯著。古人除非創業之君,梟傑猜忌,若在平時,君臣固亦頗有魚水相得之樂,而亡國的君中,如陳後主,李中主後主,尤其不大講究朝儀整肅,禮制崇隆的呆板形式,馮延己的“底事干卿”故事,不簡直就是朋友調謔嗎?而陳後主更有狎客之臣,站在國家大體上來講,這眞是糟透,一如有人罵後主不知對宗廟痛哭而徒然對宮娥洒淚一樣,該當加以抨擊的,然此乃史論家政治者的話,設如以人情論,朋友至情固有此境界,而且越是好朋友才會如此的罷?我曾說過,亡國之君都是厚道人,如果作了普通人,一定是至性流露的,鄭板橋謂杜牧之不可爲君,李煜只好作翰林學士,實不知凡好人皆不可爲君,亦即只能在台下交朋友,不能在台上馭百官也。君臣如此,夫妻尤此,夫妻若沒有友誼,當然要反目勃谿,就是太甜蜜太超乎友誼之上了,也是不能持久,而必有色衰愛弛之一天。我們不妨說夫妻只是於友誼之外又加上一層共同生活的權利義務,而不要以爲夫妻乃是超乎友誼的單獨存在,古人所謂相敬如賓,正是說夫婦間必須多少存在一點朋友的道理,而萬非舉案齊眉那種形式的儀注之謂。舊式婚姻於結婚後再發生友誼與愛情,新式夫婦則是先之以友誼,先之以友誼者,往往友誼一到某時期,便告消滅,猶如我們對於已知事物缺乏好奇心,難免興趣爲之稍減,所以統計起來,新式婚姻之離婚比率,並不較低。現在講到兄弟,這眞是最可悲傷的關係,世上兄弟之間不因祖產吵架的殆極少,所以大家都喜歡把“荆樹有花兄弟樂”一句話作爲大門上的楹帖,不是驕傲,乃是當作格言,若“兄弟睦家之肥”等,更其明顯了。推究手足相爭之原因,總是因爲彼此認定權利是應當享受不應當退讓的,有你的分,也有我的分,若是友誼,雖可通財,究竟客氣,絕不能强迫別人把財產讓給自己。爲什麼不可把弟兄也看作友人一樣呢?老實說,妯娌間的Cuatain lecture①是很有關係,朋友恐怕可以減少這種麻煩,所以我一向主張兄弟間如有產可析,總以早早分開爲是,必須先弄到風馬牛不相及的程度,才感到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需要,而實在這種互助,則又是基於血統上一點固有的友誼了。那麽,弟兄之間,要想做到睦字,還是得取法乎朋友,蘇子瞻子由兄弟可作一好例也。
由上云云,可證五倫之中,除父子之愛,出於天性應另議外,其餘大可以朋友一倫賅括。這個意思,古人也許說過,一時想不出來,就算我自己主張的罷。我是低能的人,時時想起荀子的話有理,人性還是惡的居多。譬如性惡篇裏所說“苟有之於中者必不求之於外”幾句話,我就覺得說得好。中庸乃是儒家哲學體系最完備者,究不能不承認大多數人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實在這些人已無形中斷定天賦是不行的了。對於“朋友有信” 一句話,於是可以從反面看,必定是朋友最容易失信。這“信”字可以說是很廣義,不專指答應了別人一件事沒有做,我主張凡是與良心不大相合的事,都可以說是失信了,素車白馬的范巨卿,所以千里來弔友之喪,無非感覺這樣才對得起感情,才把自己的缺憾彌補了,故信字不只是對別人的滿足,實亦對自己的滿足也。前文所說士爲知己者死,那也即一種自我滿足,不如是心裏像是欠了別人的債,很爲不安的。故人風義,在歷史上佳話頗多,不能一一舉出,“篤於友誼”一事,似乎乃是社會道德最要緊的一條,自古很少反對者,唯有劉孝標,因爲受了絕大刺激,才作出洋洋洒洒的廣絕交論,我們看了他所列舉的勢交,賄交,談交,窮交,量交五弊,只好慨歎自古已然,於今爲甚,中國文化,原來不止好的一方面,壞的一方面也是驂靳並駕的呀。可惜沒有人再把劉君的論廣他一廣,我想五交之外,說不定可以擴充到十交八交,而劉君所致慨的任昉生前焜耀死後貧乏無人援助的事,在今日也更司空見慣渾閒事了。(此所以無人再廣絕交之論乎?) (註)
雖然不能因爲世途險巇而遂眞的絕了交,然而在中年以後的友情無論如何有點靠不住,所謂五交的毛病,在任何人身上都會含有的,只待機而動耳。我曾寫一小文曰“哀樂譚”,深深嘆息着中年人互相利用的惡態醜態,見面說一套恭維話,聽着可以讓人打盹,下邊大約就是有所要求了。稍微有點辦法的人,會的客眞是多,朋友也不少,然而寂寞之感更深了,好像看外國人演戲,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哭笑都非。於是在權有位的人,何嘗不感到絕交之必要。翟公門可羅雀,我看也好,可以把昔日煩襟,稍稍休息洗滌,正不須爲此自傷。有一時期我差不多一天到晚替人會着客,說朋友也够不上朋友,不是朋友呢,大家又很熟悉,那簡直是一種刑罰,因之想到前人端茶送客也是必要的,現在則清靜得多了,門外曾不羅雀,窗外竹叢,正寂靜得可以聽見小鳥嘁喳之聲,我沒有曳裾王門的用意,又不想廣結海內外賢豪長者,倒是這樣自然絕交的妙。
筆墨文字之交,大約可以說是拋開“利”的觀念了,但今日亦有稿費一項,作着媒介呢。全家都在風聲裹,九月衣裳未剪裁,畢秋帆尚書爲這十四個字就饋贈了黄仲則五百兩,這樣的事不知如今還有否?不只畢制府爲難得,如兩當軒那裏的詩人蓋亦不多耳。文人無行,但作了皇帝的曹丕對吳質的信寫得還那麽好,對徐陳應劉之逝還那樣哀慟,似亦可以爲文人吐一口氣,而洪稚存太史對於黄薄命詩人之經紀其喪,炎天萬里,不亦可以標榜餘子乎?我下意識的不願承認文人都是無行,也許因爲自己便是用筆謀生之故,凡無行者不妨不認其爲文人,而一直目之爲無賴,例如管寧之舆華歆,何嘗不是總角之交,而華歆却如此,不過華君是紆青拖紫了,這又那可以叫他做單純的文人呢?嚴鈐山,秦會之,蔡元長等文學都是優長的,但絕對不可命之爲文人,還是叫他們一聲官僚爲是。徐時棟煙嶼樓文集記杭堇浦與全謝山云:
“始二人以才學相投契,最爲眠密,客京師維揚,無一日不相見,談笑辯論,相服相稱嘆,數十年無閒言也。旣而謝山膺東粤制府之聘,往主端溪書院,堇浦同時爲粤秀書院山長,謝山自束修外,一介不取,雖弟子餽時物,亦峻拒之,而堇浦則綑載湖筆數萬,乞粤中大吏函致其僚屬,用重價强賣與之,謝山遺書規戒,謂此非爲人師所宜,不聽,謝山歸以告揚州馬氏兄弟,他日堇浦至馬氏,秋玉昆季甚詰堇浦,堇浦不敢辯,而怨謝山切骨,而謝山不知也。謝山旣卒,其弟子如蔣樗庵董小鈍諸君,念其師摯友莫堇浦若,乞之銘墓,堇浦使來索遺集,與之,久無報章,屢索還遺集,終不報,而堇浦道古堂文集雕本出矣,諸君視其目,有鮚埼亭集序,忻然檢讀,則若譽若嘲,不解所謂,細繹之,又似謝山有敗行者,皆大驚怪,又遍觀其他文,則竄謝山文爲己作者六七篇,於是知堇浦賣死友,而不知其賣之之故,旣而自維揚來者,道其詳於樗庵,始恍然大悟。”
對於杭氏,除目以文人之外,殆無他事功可言,然觀其綑載湖筆的鄉下遊學作風,則亦不妨稱之爲文氓文丐罷?郭向竊了向秀的莊子注,與此大體相同,文人之伎倆止此,却仍勝於口蜜腹劍落井下石之輩。因之感覺文人雖然作惡,到底還是出不了文人的圈子,若以交朋友論,比較其他或有長處,雖不能如朱家郭解之任俠,范張羊左之風義,却也沒有多大危險成分。振奇之士,固然是好,恐又看不上我輩酸丁腐儒耳。
“朋友數,斯疏矣”,孔子乃處處立在人情的立場,絕非爲後世吃冷豬肉者推斷云云,此語便大有經驗,數字有二義,不管古人怎末講,我以爲是應該如此,一者指勸善攻錯,一者指飲食過從。勸善自是朋友之義務,但眞的勸了善不聽,朋友也就可以疏遠了,我意在社會上獨立謀生的人,其理智至於善惡不辨者恐是絕無,那麼爲惡乃是有意的,彼旣有意而我來勸阻,其將碰钉子,夫何待言?所以對朋友盡勸善之責,在今日幾乎成爲多餘,即古代如管寧也還是割席以示各行其是的居多,殆涇渭清濁,有時成爲宿命的而無可如何也。至於酒食過從,更是屬於小乘,在朋友身上我們一方希望發掘他的秘密,一方也希望保留相當秘密,朋友終非夫妻父子,在彼我分際上還是要注意一二。即以通財而論,朋友本亦是應當休戚與共的,然而對他人要豪爽,對自己却一定要清楚,我看到知交因微小的欵項而鬧翻了的很多,那多半是在意見衝突之後大家駡了出來,細思眞是何必!利己心加上不可控制的孩子氣,到友情不可維持的時候就乘機爆發,所以人與人之間,寧有合理的距離,勿造成不合理的黏着,這“數”字的講法或者不是沒有這樣一點意思的。想到這裏,我自己就眞的慚愧,屬於“魚相忘於江湖”的朋友是不必說,果然算得志同道合的友人也沒有處理得恰好,還是由自己在控制上不能合乎理想,而這理想又是如此易知難行的。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我們在知交星散之日,飽受着這樣刺激。前者蘇青先生曾在信中說,也許就要到“訪舊半爲鬼”的境界了,想想死去的友朋原亦不是沒有,不覺大吃一驚,原來三十左右的人就是這般的過日子了。多日以來,心思起覆,執筆爲此小文,不意也屢作屢輟,其間竟歷十數日,不知陶柳馮諸公有什麼感觸,像我這樣低能的人,大約只能寫出這樣低能的文字以記此因緣而已,使看官白費精神,不能增加一點智慧與思想,請原諒。
(註)俞曲園先生反絕交論謂四種朋友不可無,一者貧賤之交,一者患難之交,一者覊旅之交,一者生死之交。這我們是不能反對的,而且不可少的朋友,其實也不止此四種,譬如有一種只是意見相同可以談談之朋友,不一定希望他分金相惠,贈我綈袍或如羊左舍命相全,患難生死,但是其需要正如每天吃的開水青菜,却亦是朋友中最要緊一類。不過劉孝標的話是有激而發,不能因噎廢食乃是正常的說法,若是眞的被不好吃的飯噎了一下,終於要摔下碗箸,表示不願再吃耳。
①cuatain 可能應為 curtain ,“curtain lecture ”之意略如中文之“枕邊風”。
(原载《天地》第七、八合刊。蔡登山先生提供。文中照片乃原刊插图,由宋希於先生提供)
【简体版】
谈朋友
果庵
这一天我正在查清晨第一时学生上课有无迟到,从宿舍到课堂,跑得有点腿痠,忽然工友桂海跑来告诉我,上海的陶冯柳三先生来了,这使我忽然惊喜,惊的是何以毫无所闻就来了,喜的正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友情。跑到办公室,陶柳是顶熟,虽然陶兄去过日本,究竟离别只有半年多,柳公是去年冬天还会过面的,只有冯先生,以前匆匆一面,蓦地相见,不免先呆了一下,可是彼此也就立刻想起旧印象来了,所以谈得立即热闹。这天天气有点寒冷,又是阴雨,陶君首先吩咐要热茶和点心,大家吃了一点,似乎温暖了许多,于是决定怎样排列游览日程,这样,我们就有整整三天的聚会,跑到玄武湖,绿柳才黄半未匀,舟中看城头落日,有无限凄其。登鷄鸣寺,台城上北风猎猎,胭脂井照旧冷落,三君各求一籤,却也不可不记,柳兄曰:
观音灵籤第五籤 中平
一锄掘地要求泉 努力求之得最先
无意俄然遇知己 相逢携手上青天
冯君则是第五十籤,亦爲中平,诗曰:
涧小石粗流水响 艨艟巨舰恐难行
路须指出前江去 浪静波恬免受惊
陶兄乃是上上大吉,可惜籤文不曾留下,不易纪录了。第四天三君别去,我们全家都很怅惘,一似与若干年的好友握别,一个声音,一个笑痕都留给我们无限记忆。我太太于那个夜晚特地跑到他们休息的屋子去看看别后的情况,我有点笑他太呆,但我心中固亦未尝不空虚。因爲这件事,不知怎么,固执的想起许多朋友,心情到现在还是安定不下。于是决心乘这机会把自己对于朋友的见解,随便谈谈,或者也是一种感情的散步吧。

士爲知己者死,这知己两个字,正是谈何容易,所以菩萨籤文,告诉你成功的路径,也不过遇见知己而已。我觉得这菩萨大有道理,可算得一切衆生无边誓愿度。求籤乃是迷信,但其指示,仍然是归之人事,这很好,比空冥的祈祷有用得多,到底是说了负责任的话。对于一死报知己的事,现在似亦绝响久矣,念了刺客列传,只是感觉着好玩,小孩子且不必说,成年的人有几个愿意作聂政,荆轲,豫让,专诸呢?不要看表面上哇啦哇啦,譬如我自己,也是时时去勉励人,万一眞的需要求其在我的时候来了,是不是能够言行一致,那是很不敢说的。倒是“千古艰难惟一死”这句话爲近代人所信服了,虽然柏林的天空飞机有二千架,炸弹一掷三十六万吨,大家还是看得自己性命吃紧,不情愿爲什麽道义牺牲的。因之,有了道义的人,总得称之爲古道热肠,无形中已断定今道只有冷面,只有拿朋友作垫脚石。
然而岂眞可以与朋友携手上青天吗?这又未必。我们自己上了青天如何先不必讲,譬如我的朋友驾青云而直上之时,我就第一个不去碰他的钉子。让我拿着名片在传达室一等两三小时去会素所不识的阔人也许可以容忍,去见平常很熟的朋友简直有点犯不上。于是我感觉严子陵介之推这种人是懂得交友的分寸的。富春江的风景有多么诱人,要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垂钓一番谁高兴去夙兴夜寐的待漏禁中呢?而且假使严介两君很马虎的一请就到,将来的命运也不一定好,有了阶级的隔阂,友谊是不容存在的。范蠡劝文种,长颈而乌啄的越王,不能与之共安乐,只可与之共患难,实在毛病并不完全在于越王的“卖相”,还是地位与利害的关係使然。汉高明祖,若不是狠心辣手先把那些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的弟兄们收拾了,龙廷坐得牢与否恐怕颇有问题。幼年读留侯世家,清楚的记得下面一段:
“上已大封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複道望见诸将,相与坐沙中语,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爲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徧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这些人是不是眞的要谋反,没法证明,但是对于皇帝大哥之不满意,则是当然,如果施耐菴写之,当有不少李逵对于宋江失礼一型的故事。张良算得一个英雄,很能明白上下心理之差异,利用着羣衆的力量,调和了名係君臣实乃朋友间的大纠纷,这个,大约即是前人所谓鼎鼐之臣了罢?但要持久,那还是要摆稳了皇帝架子,使作臣的先丧了其与皇帝爲朋友的旧观念,那就需要着叔孙通这些儒者了。史记通传云: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爲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爲简易,羣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毋难乎?……可试爲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爲之。……叔孙通……与其弟子百馀人,爲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即观,使行礼,曰:吾能爲此,迺令羣臣习隶,会长乐宫成,诸侯羣臣皆朝(下敍仪节不具引),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名,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清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迺今日知爲皇帝之贵也。”
这样一来,谁敢说坐在宝座上的是我们一起杀人放火的弟兄呢?韩信最不高兴这个,韩信就被干掉了,张良晓得恬退,萧何乃去求田问舍,都是烟幕,以高帝之警敏,何尝不知,但是大家旣可相安,不必过爲已甚。明太祖就更凶,常开平是尽瘁在柳河川了,徐中山据许多笔记说死得并不光明,而事实上徐是老实人,绝不是韩淮阴那么桀骜不驯的。太白翁诗所云,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并非完全是牢骚,而包括着很正确的眞理。对于成功的人,大约只需要“帮閒”,不再需要“帮忙”,果然仗了老面子,去噜噜囌囌,至少也是弄得没有意思。像唐太宗那样,因爲要听魏徵的话,把自己心爱的鹰都闷死在袖子裹里的皇帝有几人呢?庄子胠箧篇的道理一些也不错,这些大盗,一经把天下偷摸到手,绝不愿意第二个人再来过问,所以我说范蠡专责越王,还是太浅见了,我们每每抱着王阳登而贡公喜的心理,盖亦可以休矣。
然而朋友遂可不要乎?我常常想,儒家所谓五伦之中,列了朋友一项,可谓极其聪明。细细想来,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活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的关係,加在一起,也不过抵得朋友一项那么多。君臣何尝不是朋友,汉唐不必提,取天下者,大半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干的,立宪的国家,政党的政府,政治上友朋的成分更显著。古人除非创业之君,枭杰猜忌,若在平时,君臣固亦颇有鱼水相得之乐,而亡国的君中,如陈后主,李中主后主,尤其不大讲究朝仪整肃,礼制崇隆的呆板形式,冯延己的“底事干卿”故事,不简直就是朋友调谑吗?而陈后主更有狎客之臣,站在国家大体上来讲,这眞是糟透,一如有人骂后主不知对宗庙痛哭而徒然对宫娥洒泪一样,该当加以抨击的,然此乃史论家政治者的话,设如以人情论,朋友至情固有此境界,而且越是好朋友才会如此的罢?我曾说过,亡国之君都是厚道人,如果作了普通人,一定是至性流露的,郑板桥谓杜牧之不可爲君,李煜只好作翰林学士,实不知凡好人皆不可爲君,亦即只能在台下交朋友,不能在台上驭百官也。君臣如此,夫妻尤此,夫妻若没有友谊,当然要反目勃谿,就是太甜蜜太超乎友谊之上了,也是不能持久,而必有色衰爱弛之一天。我们不妨说夫妻只是于友谊之外又加上一层共同生活的权利义务,而不要以爲夫妻乃是超乎友谊的单独存在,古人所谓相敬如宾,正是说夫妇间必须多少存在一点朋友的道理,而万非举案齐眉那种形式的仪注之谓。旧式婚姻于结婚后再发生友谊与爱情,新式夫妇则是先之以友谊,先之以友谊者,往往友谊一到某时期,便告消灭,犹如我们对于已知事物缺乏好奇心,难免兴趣爲之稍减,所以统计起来,新式婚姻之离婚比率,并不较低。现在讲到兄弟,这眞是最可悲伤的关係,世上兄弟之间不因祖产吵架的殆极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把“荆树有花兄弟乐”一句话作爲大门上的楹帖,不是骄傲,乃是当作格言,若“兄弟睦家之肥”等,更其明显了。推究手足相争之原因,总是因爲彼此认定权利是应当享受不应当退让的,有你的分,也有我的分,若是友谊,虽可通财,究竟客气,绝不能强迫别人把财产让给自己。爲什麽不可把弟兄也看作友人一样呢?老实说,妯娌间的Cuatain lecture①是很有关係,朋友恐怕可以减少这种麻烦,所以我一向主张兄弟间如有产可析,总以早早分开爲是,必须先弄到风马牛不相及的程度,才感到兄弟阋牆外御其侮的需要,而实在这种互助,则又是基于血统上一点固有的友谊了。那么,弟兄之间,要想做到睦字,还是得取法乎朋友,苏子瞻子由兄弟可作一好例也。
由上云云,可证五伦之中,除父子之爱,出于天性应另议外,其馀大可以朋友一伦赅括。这个意思,古人也许说过,一时想不出来,就算我自己主张的罢。我是低能的人,时时想起荀子的话有理,人性还是恶的居多。譬如性恶篇里所说“苟有之于中者必不求之于外”几句话,我就觉得说得好。中庸乃是儒家哲学体系最完备者,究不能不承认大多数人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实在这些人已无形中断定天赋是不行的了。对于“朋友有信” 一句话,于是可以从反面看,必定是朋友最容易失信。这“信”字可以说是很广义,不专指答应了别人一件事没有做,我主张凡是与良心不大相合的事,都可以说是失信了,素车白马的范巨卿,所以千里来弔友之丧,无非感觉这样才对得起感情,才把自己的缺憾弥补了,故信字不只是对别人的满足,实亦对自己的满足也。前文所说士爲知己者死,那也即一种自我满足,不如是心里像是欠了别人的债,很爲不安的。故人风义,在历史上佳话颇多,不能一一举出,“笃于友谊”一事,似乎乃是社会道德最要紧的一条,自古很少反对者,唯有刘孝标,因爲受了绝大刺激,才作出洋洋洒洒的广绝交论,我们看了他所列举的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五弊,只好慨歎自古已然,于今爲甚,中国文化,原来不止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也是骖靳并驾的呀。可惜没有人再把刘君的论广他一广,我想五交之外,说不定可以扩充到十交八交,而刘君所致慨的任昉生前焜耀死后贫乏无人援助的事,在今日也更司空见惯浑閒事了。(此所以无人再广绝交之论乎?) (注)
虽然不能因爲世途险巇而遂眞的绝了交,然而在中年以后的友情无论如何有点靠不住,所谓五交的毛病,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含有的,只待机而动耳。我曾写一小文曰“哀乐谭”,深深叹息着中年人互相利用的恶态丑态,见面说一套恭维话,听着可以让人打盹,下边大约就是有所要求了。稍微有点办法的人,会的客眞是多,朋友也不少,然而寂寞之感更深了,好像看外国人演戏,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哭笑都非。于是在权有位的人,何尝不感到绝交之必要。翟公门可罗雀,我看也好,可以把昔日烦襟,稍稍休息洗涤,正不须爲此自伤。有一时期我差不多一天到晚替人会着客,说朋友也够不上朋友,不是朋友呢,大家又很熟悉,那简直是一种刑罚,因之想到前人端茶送客也是必要的,现在则清静得多了,门外曾不罗雀,窗外竹丛,正寂静得可以听见小鸟嘁喳之声,我没有曳裾王门的用意,又不想广结海内外贤豪长者,倒是这样自然绝交的妙。
笔墨文字之交,大约可以说是抛开“利”的观念了,但今日亦有稿费一项,作着媒介呢。全家都在风声裹,九月衣裳未剪裁,毕秋帆尚书爲这十四个字就馈赠了黄仲则五百两,这样的事不知如今还有否?不只毕制府爲难得,如两当轩那里的诗人盖亦不多耳。文人无行,但作了皇帝的曹丕对吴质的信写得还那么好,对徐陈应刘之逝还那样哀恸,似亦可以爲文人吐一口气,而洪稚存太史对于黄薄命诗人之经纪其丧,炎天万里,不亦可以标榜馀子乎?我下意识的不愿承认文人都是无行,也许因爲自己便是用笔谋生之故,凡无行者不妨不认其爲文人,而一直目之爲无赖,例如管宁之舆华歆,何尝不是总角之交,而华歆却如此,不过华君是纡青拖紫了,这又那可以叫他做单纯的文人呢?严钤山,秦会之,蔡元长等文学都是优长的,但绝对不可命之爲文人,还是叫他们一声官僚爲是。徐时栋烟屿楼文集记杭堇浦与全谢山云:
“始二人以才学相投契,最爲眠密,客京师维扬,无一日不相见,谈笑辩论,相服相称叹,数十年无閒言也。旣而谢山膺东粤制府之聘,往主端溪书院,堇浦同时爲粤秀书院山长,谢山自束修外,一介不取,虽弟子餽时物,亦峻拒之,而堇浦则綑载湖笔数万,乞粤中大吏函致其僚属,用重价强卖与之,谢山遗书规戒,谓此非爲人师所宜,不听,谢山归以告扬州马氏兄弟,他日堇浦至马氏,秋玉昆季甚诘堇浦,堇浦不敢辩,而怨谢山切骨,而谢山不知也。谢山旣卒,其弟子如蒋樗庵董小钝诸君,念其师挚友莫堇浦若,乞之铭墓,堇浦使来索遗集,与之,久无报章,屡索还遗集,终不报,而堇浦道古堂文集雕本出矣,诸君视其目,有鲒埼亭集序,忻然检读,则若誉若嘲,不解所谓,细绎之,又似谢山有败行者,皆大惊怪,又遍观其他文,则窜谢山文爲己作者六七篇,于是知堇浦卖死友,而不知其卖之之故,旣而自维扬来者,道其详于樗庵,始恍然大悟。”
对于杭氏,除目以文人之外,殆无他事功可言,然观其綑载湖笔的乡下游学作风,则亦不妨称之爲文氓文丐罢?郭向窃了向秀的庄子注,与此大体相同,文人之伎俩止此,却仍胜于口蜜腹剑落井下石之辈。因之感觉文人虽然作恶,到底还是出不了文人的圈子,若以交朋友论,比较其他或有长处,虽不能如朱家郭解之任侠,范张羊左之风义,却也没有多大危险成分。振奇之士,固然是好,恐又看不上我辈酸丁腐儒耳。
“朋友数,斯疏矣”,孔子乃处处立在人情的立场,绝非爲后世吃冷猪肉者推断云云,此语便大有经验,数字有二义,不管古人怎末讲,我以爲是应该如此,一者指劝善攻错,一者指饮食过从。劝善自是朋友之义务,但眞的劝了善不听,朋友也就可以疏远了,我意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的人,其理智至于善恶不辨者恐是绝无,那麽爲恶乃是有意的,彼旣有意而我来劝阻,其将碰钉子,夫何待言?所以对朋友尽劝善之责,在今日几乎成爲多馀,即古代如管宁也还是割席以示各行其是的居多,殆泾渭清浊,有时成爲宿命的而无可如何也。至于酒食过从,更是属于小乘,在朋友身上我们一方希望发掘他的秘密,一方也希望保留相当秘密,朋友终非夫妻父子,在彼我分际上还是要注意一二。即以通财而论,朋友本亦是应当休戚与共的,然而对他人要豪爽,对自己却一定要清楚,我看到知交因微小的欵项而闹翻了的很多,那多半是在意见衝突之后大家駡了出来,细思眞是何必!利己心加上不可控制的孩子气,到友情不可维持的时候就乘机爆发,所以人与人之间,宁有合理的距离,勿造成不合理的黏着,这“数”字的讲法或者不是没有这样一点意思的。想到这里,我自己就眞的惭愧,属于“鱼相忘于江湖”的朋友是不必说,果然算得志同道合的友人也没有处理得恰好,还是由自己在控制上不能合乎理想,而这理想又是如此易知难行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我们在知交星散之日,饱受着这样刺激。前者苏青先生曾在信中说,也许就要到“访旧半爲鬼”的境界了,想想死去的友朋原亦不是没有,不觉大吃一惊,原来三十左右的人就是这般的过日子了。多日以来,心思起覆,执笔爲此小文,不意也屡作屡辍,其间竟历十数日,不知陶柳冯诸公有什麽感触,像我这样低能的人,大约只能写出这样低能的文字以记此因缘而已,使看官白费精神,不能增加一点智慧与思想,请原谅。
(注)俞曲园先生反绝交论谓四种朋友不可无,一者贫贱之交,一者患难之交,一者覊旅之交,一者生死之交。这我们是不能反对的,而且不可少的朋友,其实也不止此四种,譬如有一种只是意见相同可以谈谈之朋友,不一定希望他分金相惠,赠我绨袍或如羊左舍命相全,患难生死,但是其需要正如每天吃的开水青菜,却亦是朋友中最要紧一类。不过刘孝标的话是有激而发,不能因噎废食乃是正常的说法,若是眞的被不好吃的饭噎了一下,终于要摔下碗箸,表示不愿再吃耳。
①cuatain 可能应为 curtain ,“curtain lecture ”之意略如中文之“枕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