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袁崇焕
(通俗读物编刊社来稿)
纪果轩
当明朝政治很糟,太监专权用事,奸臣残害忠良,也没人注意关外的事的时候,满洲人的势力就一天比一天大起来,渐渐占了奉天西部。那时满洲的汗王名努尔哈赤(即清太祖),是一个很勇的大将,又立志要侵略明朝,把兵练得极精,不久就抢走了明朝治下的沈阳;又占了广宁。明朝许多大臣,既不知道关外情形,皇帝又拿不定主意,所以虽有几个能干的大将,像熊廷弼等,也都被奸人害死,真是可惜极了。
以后,努尔哈赤的雄心更大了,因为关外的地方已经大半属他了,广宁离山海关也不过三四百里。所以明朝大大的怕起来。这时正是明熹宗作皇帝(天启),就叫王在晋作辽东经略,去抵挡满洲兵。在晋的主张是放弃关外,专守关内;对这种政策极力反对的人便是袁崇焕。崇焕本是广东人,曾在福建邵武县作知县,对于边疆防务极有研究,所以有人特别向皇帝推举他,立时升为兵部主事。努尔哈赤攻陷了宁远后,他曾自己偷偷出关观看形势,一时兵部衙门不见他去办公,大家疑讶,等到回京,才知他到关外去了一趟。他自己对人说:“如果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敢担保绝对守住辽东!”朝廷听了他的壮论,果然发给他二十万两饷银,叫他到关外召集散兵,就驻扎在关外。
王在晋的后退主义到底失败了。因为崇焕极力反对,并主张修筑关外宁远城。大学士孙承宗是第一个表同情于他的人,承宗并请自往关外督师,于是与崇焕切实合作起来。天启三年,孙承宗命祖大寿筑宁远城,祖大寿自己寻思:“这反正不是什么长久之计,马马虎虎对付一下子吧”!过了些时,崇焕前去视察,一看,筑成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又窄又矮,十分靠不住,于是自己下手筑起来,一年后完工,高三丈二尺,宽三丈,垛口也有六尺,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于是崇焕同部下对天盟誓:“咱们的性命,要与此城共存亡—城存便存,城亡也亡”!崇焕又极爱部下,所以大家与他感情极好;他预备了种种守城器械,召集流落在外的人民,一时这地方变成了关外的防守中心。同时他又防守了北面的锦州,并遣兵屯田(种地),几乎恢复了二百里上下的地方。据当时的统计,孙承宗和他在关外四年,练了十一万精兵,修了几十座城池,开垦了五千顷肥田,省了足有七十万两银子的开支。
这时努尔哈赤正在沈阳建筑都城,又逢崇焕这等对手,自知不易取胜,因而四年之中并无战争。后来,明朝那个顶有势力又无恶不作的太监魏忠贤,忌恨承宗功大,设法向皇帝说坏话,糊涂的皇帝竟撤去了他,换了一个高第。高第是个胆小无勇的家伙,一到任,立即撤去了锦州一带防务,百姓流离奔走,粮米损失不下十几万石。后来他竟至要连宁远也放弃,崇焕说:“你说出什么,我是拼了死也不走的”!反更加防备起来。努尔哈赤听了这个消息,自然乐得不可开交,自己思索道:“孙蛮子好容易滚蛋了,可到咱们动手的时候了”!天启六年正月,他率领各部兵马,向宁远进攻。沿道许多城的守将,都望影而逃。正月廿三,进到宁远,一直绕到城南五里去山海关的大路上驻扎。一面布置军事,一面将俘虏明朝的兵士放进城内,命他对城中人说:“满洲兵足有三十万啊!势力真是了不得,攻这么一个小城,还用费力吗?大家趁早快降,总不会没官作的”!袁崇焕命他们回答努尔哈赤说:“我们并没侵略你,是你们不讲理来欺负我们呀!你们既有三十万人,且看看我的吧”!便同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一起守起来,将城外的房屋全都烧毁,人民一律搬进城内使满洲兵没得食物。崇焕一面照常讲诗论文,非常镇静,其实早令部下将西洋大炮(当时叫红衣大炮)预备好了,一切守城的矢石也预备的很充足。廿四日满洲兵前进攻城,并无人阻拦,一直进到外城;只听轰然一声,原来是大炮响了,打得满洲兵血肉横飞。又从城垛口上推出许多极大极长的柜子,一半在城外,一半在城内,里面都是精兵,装满了火药矢石,向下投下;地下又埋藏地炮,上下齐攻,火光照耀,把满洲兵炸得好像北风吹起的秋后枯叶一般,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第二天,退到离城很远的地方。崇焕遣人送上一信,还有礼物,表示道歉的意思,那信的大意说:“老将军(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今败于小子之手,这也算天数了”!努尔哈赤看了,又气又恨,这年七月,竟自死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续带领部众。这时期明朝因为高第看着宁远被围,不去援救,免了他的辽东经略职,升袁崇焕为宁远巡抚。崇焕因战功,稍露骄傲之意,请朝廷将总兵满桂移往别处,当时新派去的经略是王之臣,也和崇焕不甚相投。明帝乃调之臣往关内,将关外的事全靠崇焕主持,总算对崇焕很信任。满洲内部既生了变化,崇焕很想利用此时,向满洲假作和好,一面极力准备收复失地。天启六年,命都司傅有恒和李喇嘛(因为满洲信喇嘛教,所以崇焕想借重宗教势力。)去到皇太极那儿吊丧,表示和好,实际上却是观察满洲的虚实。这时满洲正攻打朝鲜,没工夫向崇焕作战,所以也很乐意讲和,但崇焕既非诚意,满洲的条件又很大,当时往来的函信很多,总没有相当结果。满洲要求明朝先给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疋,布千万疋,作为和好的第一步条件。修好之后,明朝每年还要给满洲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疋,布三十万疋。满洲则只给明朝东珠十粒,人参千斤。至于土地,则以山海关为界;两国的称呼,明朝皇帝大于满洲汗王,但明朝的臣却小于满洲汗王。袁崇焕所提的条件是归还满洲所侵辽东城池及人民,至于别的条件再做商量,这么,和议就到底不成。这在崇焕,本是一种缓兵计,但明朝的官吏,不明实情,就对崇焕大大不满了。
和议不成,皇太极又攻破了朝鲜,便立刻变了求和的意思,一心要攻打宁远锦州。锦州本在宁远北面,这时明兵正在修筑城池。总兵赵率教带三万兵守城。皇太极围了锦州城,恰好明朝派太监纪用来监军,皇太极向纪用说:“你们到底是降是战,要痛痛快快说一下!我们满洲屡受明兵欺负,想你们皇上也不曾知道,现在我很想对你说一番,要你告知你们皇帝。我们就是攻破了城,也决不杀你的!如果你害怕,可在住处记上记号”。这种吹牛皮的口气,传到赵率教耳中,自然是不受用。就一面严加防守,一面假作讲和,实际却是一种计策。皇太极攻城,又不能胜,因而派人送信给赵总兵,大骂一番,说:“是好汉子就出来见仗!不要像野猫似的藏头露尾!总有一天我要刨了你的窝!你莫仗袁蛮子来救你,他若来了,连他一齐干掉!那时怕你后悔也晚了!” 恰好这时袁崇焕派人送信给锦州纪用,说是“就发宁远大兵来救,要加意防守”。这送信的却被皇太极捉去,皇太极觉得既是袁崇焕来救锦州,宁远城一定空虚,便立刻向宁远进攻,宁远守将满桂带了兵守城,密列大炮,皇太极就要向前进攻,有人劝他说得加小心。并说:“离城太近,攻起来不大方便。”哪晓得皇太极更加动火了,“先前,老爷子(努尔哈赤)攻宁远就吃了败仗;如今咱们打锦州,又闹得白去一趟,这一次要再不打,咱们还有脸回去吗?打!前进!” 他很生气的向部下讲了一番,立时下令攻城。却不知城里的西洋大炮,实在厉害,被总兵满桂一阵炮火,打得满洲兵只好逃命。好几个王爷还受了重伤。这一次皇太极算是完全失败,锦州既没得,宁远又战败,“鸡飞蛋打”,白白受了一场牺牲。
满洲兵很碰了一回钉子,心里也十分畏惧袁崇焕了。但明朝的太监魏忠贤却越见崇焕有功越生气,便使出他的走狗参奏崇焕不救锦州,说他“暮气”(不振作的意思)。糊涂的皇帝又听了他的话,崇焕自知危险,便自动辞职,朝廷又派王之臣替他。之臣向来是主张退守的,所以又打算放弃锦州。还好,天启皇帝不久死去,人人痛恨的魏忠贤,在新皇帝刚一登极的时节,就给杀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位新皇帝是谁?就是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呀。魏忠贤死后,果然又用崇焕,皇帝召见他的时候,他对皇帝的建议真是恳切极了,他说:“要想恢复辽东,总得用本地兵守本地城池;用本地出产养本地兵,才能保长久。我们的兵既不能打仗,只有注重守城。守城最要紧的就是大炮。所以目前的形势正着是守。要有机会,也许前进一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另外还得使和好之计,作为缓兵之策。若皇上能给我全权,臣敢担保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崇祯皇帝很赞赏他的计划,立刻派他到辽东上任。
崇焕到了任,仍旧表示和好,但因为条件关系,自然是不成功。原来,有一个明朝总兵毛文龙占据朝鲜和旅顺之间的皮岛,(如今叫海洋岛,有八十里方圆,不生草木。) 有时也出兵攻打满洲后路,很为满洲之害。但他也非常蛮横,每年向明朝要饷银数十万 ,同时还征商船过境税,另外也向朝鲜要钱。并且为了保持地位,认了魏忠贤作义父,一时没人敢惹。明朝皇帝也很讨厌他,但恐他降满洲,只得设法对付他。现在袁崇焕觉得若不杀掉他,终是一害,就借阅兵为名,到他那里去,一面请他吃酒,一面布下埋伏,将文龙擒住。数他十二大罪,最要紧的就是“克扣军饷,欺矇皇帝”,以及“随便收税”等等,不等奏明朝廷,就用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将他杀死。崇焕奏明皇帝后,皇帝大吃一惊,觉得他办事太专权了,但为了还要用他,也未敢治他罪状,可是从此便起疑崇焕的心。实在是,崇焕不过为了办事便利,毫没有别的意思。
皇太极因为怕崇焕,竟不敢再从大道进攻宁远、山海关。崇祯二年六月,皇太极召集王公大臣会议,他说:“袁蛮子真个惹不起!可是我们绝不能因他就不打明朝,明朝是我们的仇人,非打不可。我的意思是从外蒙古绕过去进长城,攻打北京,不走山海关,给他个不知不觉,叫他袁蛮子也没法可想。” 大家都赞成了这意见,于是皇太极率领大兵,从沈阳直奔蒙古喀喇沁盟再转而南下。皇太极这次行军,规矩异常严厉,甚至不准兵士们吃明人的熟东西,恐怕给他们放上毒药。不久皇太极就进了现在河北遵化县北面的洪山口,过了长城,直趋遵化,遵化守将王元雅战败,自缢而死,北京城大起恐慌。满洲兵乘胜过了蓟州,一直向西,经三河到通州,离京城不过四十里了。渡过通州城外运河,便是入京大道,可叹明朝文武百官,眼看鞑子兵焚烧杀抢,毫没办法,真比如今的“不抵抗”差不了多少!满洲兵一直到了北京德胜门外,合着是已竟打到皇帝的大门上来了,总兵满桂侯世禄全集在德胜门,与满洲兵抵抗,城上守兵看见二军相对,放起大炮助战,哪晓得全打在满桂营中,轰然一声,反将自己的兵马打死不少;满桂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哩,你看好笑不好笑! 满桂正在奇怪,一片弹片飞来,自己也受了伤,只得进城息战。满洲兵从北城开到南苑,这时袁崇焕在关外听了消息,立即和祖大寿飞奔来救。为了进军方便,只带马兵九千人,步兵随后;到了蓟州马伸桥与满洲兵相遇,满洲兵想不到他会来的,一见袁兵,大惊失色,“怎么!袁蛮子会又来了?”大家一面恐慌,一面奔逃。崇焕在后紧紧追赶,兵士们连饭也顾不得吃,马也顾不得喂,心里只是想着:“追呀!把鞑子杀个痛快!” 两天两夜,足足赶了三百里路程;直到广渠门,立刻和皇太极见了仗,皇太极心中非常奇怪,“袁蛮子这家伙真是厉害,怎么他会来得这般快?”皇太极打不过崇焕,只得退了十几里驻下,崇焕才得晋见皇帝。皇帝听说他到来,方稍稍放心,赐他貂裘,赏他吃饭,但崇焕要求将兵开进城内休息,皇帝却不许可。原来这时皇帝左右大小官员,无一不恨崇焕,因为一部分是魏忠贤余党,从来就和崇焕不投,自不必说。一些人虽非魏忠贤走狗,但脑筋糊糊涂涂,信了魏忠贤走狗的谣言,说是:“这满洲兵为什么会到北京来,全是袁蛮子捣的鬼!袁蛮子本想同鞑子讲和,怕皇上不许,所以勾进鞑子兵来,叫皇上不敢不同鞑子讲和,他好一边得功。”这种谣言本来容易使人相信,又加满桂本和他有茬儿,(从先和崇焕一齐守宁远,崇焕曾要求皇帝调开他。)现在他的兵也在京城附近,奸淫抢掠无所不为,却总是打着崇焕旗号,老百姓也不懂这些,就异口同声大骂“袁蛮子!”“我们好好过的日子,全是他(指袁)勾引鞑子兵,闹得东逃西散,连他的兵也没一个好东西!这东西真该剐呀!… … ”
崇焕背了一身冤枉自己还不晓得。皇太极听见了,觉得这机会再好没有了,恰好这时捉了两名明宫太监,皇太极就叫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看守,又教了两个人一套话,两个人坐得离太监挺近,故意嘁嘁喳喳说体己话,却使那两个傻瓜听得见。
“听说明天要退兵啦!”
“真吗?”
“怎么不真,刚才我看见咱们主子(指皇太极)一个人到袁蛮子那里去了,一会么,就有两个蛮子同主子出来,听说是袁蛮子派来的嗨 !”
“那怎么你就知道要退兵?”
“我后来偷偷听见主子同那两个蛮子谈这事,说是袁蛮子同咱们主子有条件嘛!你想这还能假?我想明朝那混蛋皇上还睡在鼓里呢!”
“小声点,看人家听见泄了消息!”
“不要紧!… …”
一个太监假作睡了,听了个清楚。心里着实恨起袁崇焕来。“人人都说他私通鞑子,原来真不假!… …”他想来想去,也就睡去了。
第二天出乎意外的,这两个太监竟放回了,满洲兵并对他俩说:“现在我们主子要和你们皇上和好了,你们赶紧滚回去吧!”两个傻瓜欢喜得连姓也忘了,一口气跑到宫中,好容易见了皇上,气都喘不过来。
“回回回回主上,袁崇焕真私通鞑子了!”
“怎么?你快快说来!”
一五一十的把他们听到的话说了一番,皇帝一听,正触动近来的疑心。又加这时外面谣言很盛,还有前一回崇焕杀毛文龙的事也勾起皇帝的心事来,立刻调崇焕进城,可怜崇焕还不知就里,早被锦衣卫拿下狱中了。
这时忌恨崇焕的人,纷纷上奏章请求快杀崇焕,以息众怒。如像兵部尚书梁廷栋,本来曾和崇焕一起在辽东做事,因事曾和崇焕结怨,此时也上疏力请快杀崇焕;还有毛文龙的同乡温体仁,以及魏忠贤的走狗等等,攻击得更厉害;起初崇祯皇帝还有点犹疑,后来大家老借着杀毛文龙一点攻击他,皇帝就决心杀这忠心为国百战百胜的大将了。这年七月,竟将崇焕剐死,并抄没他的家财;可怜这样一个人,竟弄到这般结果!在当时人们竟没有向崇焕表同情的,直到后来清朝修明史,这冤枉才洗白了。
崇焕一死,部下万把人,人人堕泪,纷纷散去。总兵官祖大寿一看形势不好,率了部下兵士一溜烟跑出关外去了。皇太极心中是如何得意,这一次他知道明朝还不可轻敌,就从北京向南,攻陷了良乡、固安,烧杀淫抢,饱载而归。从北京东下,沿途的遵化、迁安、滦州、永平府都攻破了,并派兵留守。以后不多年,流贼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吊死,汉奸吴三桂勾引满洲兵进关,在北京坐了朝廷,这就是清朝。一直统治了我们二百六十年,直到如今,溥仪(即宣统)还在东三省捣蛋!假使袁将军不死,也许不会有今天吧?(完)
(原载《教育短波》1936年卷三月中册(第五十六期),1936年3月11日出版。宋希於先生提供书影。纪英楠先生录入并加注。)
纪英楠注:以下关于通俗读物编刊社的介绍摘自刘雨点《通俗读物编刊社:顾颉刚的民众观与出版实践》(《出版科学》 2019年02期)
“1933年10月,通俗读物编刊社正式更名,成为北平一独立的出版机构。其前身为三户书社,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意。缘于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日军,依然得寸进尺,表现了觊觎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在此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燕京大学的一群中国教职员,成立了抗日会的民间组织,以编印抗日书刊作为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户书社即是其发行机关。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实际主持人,乃为当时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教授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在学术界以“古史层累说”理论享有盛名。一个专精于学问的书斋中教授,何以把注意的目光,从仅有少数知识分子感兴趣的学术圈子,转向文化最底层的普通民众,自觉分身担任起通俗读物出版人的角色。行为角色转换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理性思考和动力因素,这个动力因素是什么?通俗读物编刊社前后出版了 600 多种、5000 多万册的书刊,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十分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