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Published by admin on

蟋蟀

季用

“一年容易又秋风”,诗句虽俗,到了节令,自会予人无限感叹。这两天,晚上在作盂兰盆会,法鼓金铙;白天在讲金元法币,街谈巷议。我们夙无□1担之储的酸丁腐儒,唯有到这时候最太平最写意,平生无负人处,忏钱固可不花,冥钞金银,全不属我,更无忧煎惶惑之必要。入晚凉生,月华乍上,听墙角草丛,唧唧啾啾,“一叶且或迎意,微虫有足引心”,这便是我的天地。无怪乎自三百篇以下,汉魏歌风,诗人都喜欢以秋虫入律也。

最早入诗的蟋蟀,当然得数唐风<蟋蟀>一章。今日翻出朱传2?读,觉得魏唐3等北方人民,自来生活不甚良好。蟋蟀起首四句“蟋蟀在堂,岁聿其暮,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分明是牢骚口吻,与紧连的“山有枢,隰有榆”一诗4,语意非常相仿。这一层抛开不讲,蟋蟀入堂而岁暮,自然是古今历法不同,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更有名的佳句,这里分明说清楚蟋蟀在堂乃是十月,周正建子5,十月正是岁暮,话是说得极正确的。然而不知如何,今日北方,到小阳春十月还能听到蟋蟀的,究竟极少,岂古今气候有殊乎?旗人常用葫芦养蝈蝈儿,可以度过多日,此则另是一种苟延性命之法,托庇豪门与一椽自蔽,在品德上又自不同了。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看法,虽然自古颇有欣然相忘的传统,使异国人亦赞其高致,但世俗却是功利的观念居多。诗人看“众鸟欣有讬”或是“草长莺飞”,俗人则必须把鸟装在笼子里玩其鸣声毛羽,而且可以善价待沽,微虫如蟋蟀,遂也不免于此,那大率只好说是为了“兰膏自煎熬,多才为患害”吧?蟋蟀虽然清越的“鸣秋”,事实上并没人欣赏这瞿瞿之声,而且要残忍的看他斗。半闲堂大宰相玩之于先,明宣宗大皇帝继之于后,读《聊斋志异》里的<促织>一文,使人愤填胸臆,原来专制时代,在三吏三别的灾难之外,尚有此耳目之娱的虐政存在!民主时代,幸而免,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一件事。

《庄子》上载卞庄子看虎斗的事,总是有些不道德,若是以汉阴丈人的看法衡量,此亦即机心之一端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恐怕也是所希者之一,所谓“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者,本来是抬高君子身价,其实照我上面的看法,正说明君子之不成东西耳。孟子的话与孔子不大相同,孔子会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样的老实话,孟子却偏偏说了这种与事实不相符的妄谈,后世如韩退之等,皆是此类妄自标榜的讨厌鬼。离题太远了,如今我们仍旧回到蟋蟀。我所要说的无非看两个小虫子苦苦相争,死了的还要骂他“废料,不行”,胜了的就赏识他的“翘然长鸣”,真不知是一种什么居心!顾铁卿《清嘉录》记吴门斗蟋蟀更加可怕:“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6,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色为优。大小相若,铢两悉称,然后开栅门,时有执草引敌者,曰敌草,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花,假名也,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不胜者输金,无词费也。”

你看这局面,比跑马厅看赛马或逸园看跑狗如何?

晚秋本极寂静,但邻居小儿手拿洋灯盆水,无论听到什么地方有了叫声,立即跑过去灌浇,非把虫子弄出来不止。到第二天一早,多半又都死于战斗或被蹂躏而丢弃了,于是又从新捉拿。虫儿有知,其将谓何?


纪英楠注:

【1】影印件有的字不清楚,实在无法辨识的,用符号□代表,不能确定的用 标明。

【2】朱传,指朱熹的《诗集传》,内容是对《诗经》的解题     和阐述。

【3】诗经中的魏和唐均为周朝和春秋时期的小国国名,地域在今山西省境内。

【4】<蟋蟀>下一篇<山有枢> 的首句。

【5】周朝的历法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

【6】赚绩,蟋蟀的别称。  


   (原载《申报》1948年8月26日。宋希於先生提供。纪英楠先生录入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