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果庵与《两都集》

Published by admin on

纪果庵与《两都集》

黄恽

上世纪末,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第一辑时,我曾写信给主持人之一的王之江先生,推荐纪果庵的《两都集》和文载道的《风土小记》,认为这样的好书如收入近世文化书系,必能使丛书增色不少。后来这两种书分别出现在第三、第四两辑中,是否是推荐的结果,我不敢自信。然而很高兴,还有人记住并能欣赏两人的作品。在我看来,四十年代具有深厚文学底蕴,且蕴藉深沉的散文作者,这两位是领军人物,当时罕有其匹。

那时,我的藏书中虽已有了《风土小记》,却还未睹《两都集》真面,不过从各种沦陷时期杂志的广泛涉猎中,读过很多的纪氏文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意蕴深沉,学识渊雅,每一篇都有着在他人文章中少有的大家气度。这种气度是才气与学识完美结合的结果。《两都集》在丛书中推出后,我先睹为快,百看不厌,更加强了欲获得初版本的愿望,然而这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沦陷区的书刊当年就印数不大,又因长期被当做反动书刊销毁,能在市面上露面真是凤毛麟角,被我碰到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然而,这样的好事偏偏叫我给遇上了。一次在苏州观前文化市场的小书摊上,居然就随意摆放着一册品相完好的《两都集》初版本,只花了区区数元,如获至宝。2001年还能碰上这样的好运,只能归之于天意罢。

《两都集》收散文小品29篇,自序一篇,1944年4月太平书局初版。“两都”指北京与南京,集名从集中《两都赋》一文而来。作者纪果庵(1909-1965),原名纪庸,字国宣,河北蓟县人,是清大学者纪晓岚的后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3年任教于察哈尔宣化师范学校,他还曾在孔德学校任教,与知堂老人多有交往,四十年代南下任职于南京中央大学,曾是汪伪时期的立法委员。他在南京时也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当时沦陷区的几乎所有刊物都有他的作品问世,深受徐一士、瞿兑之激赏,同时他还与龙榆生一起办了《求是》期刊,可谓名噪一时。1948年后,他任教于地址在苏州拙政园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解放后院系调整,他任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国史教研室主任,以上课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大受学生欢迎。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他都非常积极,每次开会,他都能以极佳的口才滔滔不绝地配合当时的政治趋向,以求自保,可惜他不但身上有着“从逆”的污点,而且在57年还忍不住鸣放了一下,不久就被打翻在地,被管制两年,随后的生活便是劳改与苦役,受尽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1965年1月8日,在苏州上方山附近的石湖投河自尽。这就是一位才情非常的学者、作家、教授的下场,言之深可叹惋。


(原文载于河北石家庄的《旧书信息报》,黄恽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