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庸先生传略
纪庸先生传略
黄文浩【1】
纪庸(1909〜1965)字国宣,笔名果庵、伯庸,河北蓟县人【2】。1928年毕业于河北通县师范学校,同年【3】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一九三三年毕业。是年冬,谋得察哈尔宣化师范学校教职,因教学成续优异,后被聘为教务主任,七七”事变爆发,纪离校回家,七月二十八日北京陷于日寇,纪失业。半年后,经昔日老师介绍,到冀东滦县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当时敌占区物价髙涨,社会不安定,教师收入低微,生活困难,急欲另谋出路【4】。一九四〇年,汪精卫南京伪政权教育部长樊仲云【5】与纪庸为文字交,邀纪去南京。纪到南京后,樊委纪任教育部秘书。未几,樊调任伪中央大学校长,纪随樊到校任教授兼总务长,后因学校内部派系倾轧,纪无力应付,不得已辞去总务长职务,专任教授,讲授<中国学术思想史>。一九四二年,伪中大增办附属中小学,纪以教授兼任附校主任。由于经费拮据,矛盾重重,纪为维护这所学校费力不小【6】,直至 抗战胜利停办。纪在南京写过一些所谓“周作人式”的小品杂文,如《两都赋》、《论从容就死》、《谈曾左交恶》、《孽海花人物漫淡》、《谈清人窃书》、《谈清史里的世家》【7】等,发表在南京、上海出版的《古今》、《天地》、《风雨谈》诸刊物,后将这些杂文集成一册,取名《两都集》,得到伪政权中一些人的赏识。一九四三年纪被委任为伪立法院立法委员,虽是虚衔,但多了一份收入。一九四四年,汪伪宣传部召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纪亦应邀参加。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伪政权作鸟兽散。纪办理伪中大附属中小学移交后,一度被捕,旋被释【8】。一九四七年夏,纪经人介绍去上海中国女子中学任教员。当时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兼任教授,讲授<中国社会史>,往返于京、沪、苏等 地,比较忙。纪为顾先生门生,顾知其文才,—九四八年春,介绍纪到社会教育学院代其授课。暑期后,顾辞去教职,纪继顾被聘为社会教育学院教授。纪对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有较深造诣,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俱佳,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他讲课既能钩玄提要, 又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语言生动,使听者印象深刻,故深受学生欢迎。业余时间,他担任苏纶纱厂厂主严欣淇的家庭教师,为严讲解《史记》及《骆驼祥子》(后者主要是教普通话)【8】。这一时期,顾颉刚为上海大中国书局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纪亦参加撰写其中十六种,由该书局出版。
一九四九年四月后,纪在社会教育学院代理教务主任工作时期,他参加部分高校教师学习会,对政府信任自己甚为感动,学习期间痛哭流涕、自陈在民族危亡时刻为谋生而走上邪路,虽未作恶,但已成为民族罪人,他的忏悔得到师生的谅解。一九五〇年春社会教育学院与无锡江苏教育学院合并,在无锡成立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纪初任教务处副主任。同年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并入苏南文教学院,建立语文系,纪调任系主任。一九五一年,纪参加两届苏南教师教育研究会,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有了进一步认识。他放下历史包袱后,感到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也有提高。一九五一 年,开明书店出版他翻译的《苏联民族之话》(美C. Lamant原著)。一九五二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与东吴大学,江南大学合并,在苏州改建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设历史专修科,纪任中国史教研室主任,主讲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他编写的讲义曾作为兄弟院校交流教材。一九五五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编写的两本中国历史通俗读物《葛成》、《五人义》。他又潜心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教学中,他启发学生,学习历史不能仅仅记忆史料,要对史料进行研究,为此辅导同学办了一份油印刊物《跬步》,选载同学习作的论文,其中不乏佳作,对开展历史科学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一九五五年夏,柴德赓教授奉派到江苏师范学院主持历史系,纪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二人同为北师大出身,同治中国史,学术上相得益彰。他们共同探索明清时期苏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史料,一次在《吴门表隐》古籍中发现苏州玄妙观机房殿内有雍正十二年《永禁机匠叫歇碑》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劳资斗争,但碑文未经著録。后来在玄妙观找到石碑,拓了碑文【9】,尚钺先生曾撰文赞为史学界的主要发现。一九五七年初,纪庸就几年来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心得写成专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审稿后同意出版,由于接着而来的政治运动,书稿未能出版,学术成果竟付东流。
在政治运动中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但学校领导仍肯定他在教学工作上的成绩,所以继续让他讲授中国古代中世纪史,还应同学要求,开设《诗词格律》及《文史工具书》等选修课,编写了讲义,兼在数据室编録报刊数据卡片。当时工作量较大,他都努力去做,未有怨言。一九六四年,全校师生分批去农村参加“四清“运动,纪被安排到苏州市郊上方山果园农场劳动。一九六五年一月不幸去世【10】,终年五十六岁。文革后,学校为他平反,开了追悼会。
(原载《峥嵘岁月》第三集,苏州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校友会合编,1991年10月出版。宋希於先生提供)
纪英楠注:
【1】黄文浩在文革前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秘书,1979年他是历史系处理纪庸改正和平反问题的负责人。
【2】纪庸原名纪国宣,后改名纪庸,字伯庸;纪果庵为最常用的笔名。
【3】纪1928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后,在北京打磨厂小学教学一年,期间参加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入学考试,192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毕业,当时学制为4年。
【4】关于离开滦师去南京,还有一个情节。1939(1940?)年暑假,纪照例回北平家中度假,假期将结束准备返校时,教务主任李观博先生托人带来口信,要纪暂勿返校;因为有人告发教师为毕业生纪念册题词中有抗日内容,已有数名教师遭逮捕,所以纪未按期返校,并于此后接受了樊仲云的邀请。后来未能找到李观博先生确认此事。
【5】樊仲云当时的职位是教育部次长,相当于副部长。
【6】纪对办学倾注了心血,聘请名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又鼓励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担负民族重任。这所学校是当时南京最好的中学,该校学生有多人后来考取了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名校,成为优秀的建设人才。
【7】这里的文章题目有的不准确,如《曾左交恶》,应为《曾国藩与左宗棠》,《谈清史里的世家》应为《清史世家略记》。
【8】当时纪住在苏州十全街64号,与严欣淇住宅比邻,纪的同学胡道维(岛威)先担任严的英语家教,知道纪住址后即行拜访,后遂介绍纪为严教中文。
【9】雍正年间的《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的发现:明清之际苏州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和有关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纪到苏州后关注的问题,柴到任后,两人可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交流。纪在《吴门表隐》中发现了此碑的线索,经过寻找,发现碑被砌在玄妙观的一堵墙内,是通过柴找市里的有关部门说明,获准取出的。
【10】1965年,纪在农场被诬反党,遭到连续批斗,投湖自尽。1979年开追悼会时,黄文浩写的悼词中的“一九六五年一月不幸含冤去世”一句话,学院领导坚决不准用“含冤”二字,这篇传略是刊登在江苏师范学院的刊物或文集上的,所以仍只能用“不幸去世”。
说明
这是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黄文浩先生撰写的纪庸传略。黄在在我父亲被定为右派后,一直对他态度和善;1979年我回苏州参加对我父亲的追悼会,他负责接待,我感觉到他的态度比较诚恳亲切,力图把改正平反工作做好。看得出他写的这篇传略虽不能畅所欲言,但尽量写得客观并就他所知介绍了我父亲的为人、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学术成就。有些细节不够准确,所以用注解作了一些订正和说明。
纪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