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廊漫忆

Published by admin on

红纸廊漫忆

赵琪

迎着晨曦,我漫步在宽阔的建邺路上,记忆的年轮回转55个春秋,我仿佛又回到了1944年暑假,从南京市一中初中毕业后,特地转学考人全市声望最高的中央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简称中大实中)高中部,在这所学校里留下我美好的记忆。

位于南京建邺路红纸廊的中大实中,是借用抗日战争南京沦陷前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在日寇大屠杀后的南京,人烟稀少,百业凋零,朝天宫一带已是偏僻荒凉地区,莫愁路上几家小店东倒西歪,天不亮前有卖破旧物品的“黑市”,完全不像现在这样人烟稠密,繁荣兴旺。学校是男女生分部,女生部在窄窄的马路南侧,如今已因拓宽马路拆除和另建房屋,男生部和校本部在北侧,即今江苏省党校东侧,校内礼堂宽敞,教室整洁,操场平广,环境幽静,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国土沦丧污浊黑暗的敌占区,能有这样良好的读书去处,实属难得。

尤其是中学部主任纪果庵(淸人纪晓岚的后裔)在极其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延聘的师资多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和教学多年的一流教师,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吸引了南京市和江苏省邻近地区的学子,纷纷来此求学 ① 。

就我所读的高一班为例,除了教生物的酒诗先生是附近丰富路一所生物实验所主任和一个被迫开设日文课的日籍麻脸教师外,全是北师大毕业的教师。他们上讲堂多不带教科书,娓娓道来,有条不紊,生动有趣,重点突出,不疾不徐,安排恰到好处,下课铃响时恰是一堂课文结束。历史教师徐润波(仲涛) ② 口若悬河,广征博引,讲至激动处唇角溅沫,声若洪钟。地理教师普髯公板书流利,疆域图信手画来,与教科书不差分毫,令人叹服。数学教师沈廷玉也是绘图准确,论证淸晰,解题精辟,给人启发。英语教师韩帮昌讲解熟练,且教文法。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我最亲近使我终生感怀的是级任导师兼语文老师李梦莲先生。他好像从北师大毕业不久,25岁,冀东人,圆圆的脸,中等身材,上课时一件兰布大褂,有着名士风流,讲古文经史,引经据典,一丝不苟,还介绍国内外文学名著和美学理论。对学生作文和生活周记都认真批阅加注,悉心指导。他致力文艺创作,中大实中32开铅印校刊上,几乎每期都刊载他写的《红纸廊随笔》③ ,并曾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登在校刊上。

我因父亲在扬州乡下早逝,一人寄食在南京亲戚处,每日天不亮就步行赶到学校上早操和自习,中午在小摊上买2角钱粗面大饼蘸大椒充饥,傍晚作好作业才离校。平日也爱看文艺书籍,爱和李先生接近谈心。在他推介下,我从图书馆借阅了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果戈里《死魂灵》、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高尔基三部曲等。有时在生活周记上也写些读书心得和内心感触,他找我亲切交谈,深表同情与鼓励,也坦诚告我:他家也很贫寒,读北师大还靠者家乡未婚妻的接济,这并不是什么羞耻,只要发奋追求实现崇高理想。我自知努力学习,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均为优等,上学期全班名列第二,下学期更居榜首,被学校大会表彰,授予一枚圆形刻有“实”字的铜质奖章。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在全校联欢会上,我饰演曹禺先生独幕剧《正在想》中一个配角。有趣的是:当时男生部演剧,女角由男同学扮演,女生部演剧,同样也有女扮男装。开大会时,男女同学分坐礼堂两侧,从某种角度也可反映校风之严谨。

1945年秋,抗日战争宣告胜利,学校停办。李先生只身借住在一间空屋里,用旧报纸烧火煮饭热水,依然潇洒乐观。我因无法再在亲戚家住下去向他倾诉苦恼,他特意写了一篇情深意切、诗意很浓的信简赠我,大意是:“去到社会各个角落,勇敢地寻觅前进的道路,他日会昭时,可以饮酒谈诗,不必徒自苦恼。”他后来去上海,用李枫笔名写了小说《姐姐》,登栽在巴金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后到文汇报社任副刊编辑,我也曾投稿被他刊用。1948年听说去了华北解放区,先在石家庄日报社,后调北京人民日报社,现已离休。他给我的那封信和学校的奖章,我一直珍藏在身边,直到1948年冬,我从南京撤退去皖西大别山途中因国民党军队“扫荡”,连同行包一同遗失,未能找回,十分可惜。

在中大实中学习期间,我感到整个学校洋溢着爱国主义教育气氛,抵制奴化教育,从教师的讲课中也充分休现出来,甚至那位教生物的酒诗先生还隐隐约约地谈起他可以介绍同学离开敌占区。学校中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高年级同学中就有地下党员和党领导的靑年救国会会员组织进步社团,编印宣传抗日、民主的进步小报……有的在抗战胜利后继续在大、中学校领导进步学生运动,如潘克昌、买德中(田枫)、印邦炎等。我和同班同学唐守林、王少华(邵单)、赵拔奇等都是在他们培养教育下,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有的后来去了解放区投身革命,如曾担任高三男生班级长,每次学校集会都担任司仪,非常活跃的杨本驹(袁木)和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的左步青④ 等。中大实中的老师们也一直关怀、支持着学生们的正义活动。我于1947年在南京市五中因搞反美抗暴学生运动被学校反动当局勒令立即更换保证人,我找不到其他社会关系,想起在明徳女中任教的徐润波先生,当晚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在保证人表上签名盖章,帮助我过了这一关,使我深深感激。

回忆往事,我总是对中大实中和教师们充满崇敬感激之情。当年在中大实中读过书的同学,每当谈起母校,都有者无尽的眷恋,正如杨本驹、买德申、印邦炎和分散各地的校友,每来南京都要看望当年师长校友,寻觅旧日校址,所表达的正是那份深藏心中割不断的情结。                

赵琪(读中大实中时名赵远骐)


(原载南京师大附中纪念文集。纪英楠先生提供)


编者注:

① ② 参见纪英楠先生《回忆父亲(二)

③参见李梦莲先生《忆中大实中

④ 参见《左步青信


下文引自纪英楠先生给长子的家信: “《红纸廊漫忆》一文题目虽是红纸廊漫忆,内容完全是对中大实中的回忆,写了你爷爷聘请名师、认真办学的情况,特别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当时规定每周6节日语课,2-3节英语,我们初中部课表上是6节日语3节英语,实际上课是3节日语、6节英语,所以我虽只在实中读了一年,英语却打下了基础,当时的有些课文我现在还记得。高中我不知具体是怎样做的,反正当时的高二高三学生在1945年后大多考取了清华、北大、复旦、同济、铁道学院等名校,英语是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高中的日语教员是政府派的日本人渡边定则,实际应有监督中国学校的任务,但此人沉默寡言,对课程以外的事情从不过问。日本投降前不久,他被调走,在最后一节课上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写完立刻擦掉,大意是:‘我是好人,但是日本的坏国民’,这是高中同学告诉我的。接任的日本教员名菊池宽,他来后不久就干涉学校事务,有一天你爷爷和他发生了争吵,回家时还余怒为息,你奶奶怕日本人加害,担心了好几天,幸而不久日本就无条件投降,此人未再来学校。文中所说都是实情,例如当时教师工资确实低,所以对骨干教师都用两个或三个名字上报以解决生活困难,沈廷玉先生到家里来时曾提及此事。文中提到的买德申(田枫)在你爷爷被捕后,曾奔走于同学间为我们募捐,因为你爷爷毫无积蓄,我们当时生活的确困难,后来他交给你奶奶一笔钱和一个小本子,第一页是他写的募捐启事,前面简单地叙述了你爷爷为办学的付出和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和期望,最后几句是:可是我们敬爱的纪先生现在却被捕了被捕了被捕了!他的家人生活极为困难,所以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力量,加以援手!后面是捐款人名单和钱数。当时我看了感动得流泪,所以这几句话一直记得。田枫后来是学运的领导人之一,1956年任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