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学院总结学习评选模范的经过
社教学院总结学习评选模范的经过
纪庸
(一)工作的提出
为了检查我们一九四九年学习收获,本校院委会学生会共同发起开展一个一九四九年学习总结运动。经院委会召开小组长班代表会议提出,获得全院各班热烈响应后,即召开了院委会扩大会议正式加以讨论。决定把这一总结工作作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下半月的中心工作,自十二月二十五日至卅一日止,同学要做好个人总结,然后小组评议,推选学习模范,再用比较办法,选出系科的学模,全校的学模。决定一经作出,便一方面另组四人小组,制定详细日程,交学习小组讨论后公布。一方面,由院委会动员全校的墙报,黑板报,青年团团员展开宣传号召,教导处也特别作了动员报告。这样,我们这个运动很快就展开了。
(二)提纲、日程、模范标准
因为我们本是旧型“正规”学校,在思想学习上还有距离,这又是第一次试办,要求不能过高,应侧重收获与进步的表扬,所以提纲是这样规定的:
一、 学习方面:A学习态度:你的学习态度怎样?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学习动员前到学习动员后有什么演变?有那些收获与缺点?主要从下面三点来检讨:1.学习是目的;2.对业务课和政治课的态度;3.对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的看法与表现。B学习收获:1.在业务课上。2.在政治学习方面。
二、 工作方面:A在组内、班内、学生会、膳委会等方面你有没有担任职务?表现如何?B你参加过那些革命活动和社会服务?你担任那些职务?有什么成就?
三、 生活方面:A你是否遵守了我们大家所制定的公约,制度?B待人接物如何?(对先生、同学、工友、朋友等)C你平时生活作风如何?(是否简单朴素,刻苦耐劳?)D对自我批评掌握如何?
四、 生产劳动方面:A你参加过那些生产活动?表现如何?有那些收获?B平日劳动概念如何?有什么具体表现?
五、 总结:在思想上搞通了那些问题?有那些具体表现?(从历史的发展过程说明转变经过)注:以上各项检查,应联系到解放前后的演变情形,并以具体事实说明。
这个提纲是得到全体同学们同意的,至于选举模范的日程和标准,另开小组长联席会
来商量,我们仅仅要求在十二月廿六日以前完成个人总结。
小组长联席会上,决定了下列的日程和标准:
一、 日程:十二月廿九日以前完成小组评议及选模,三十日各系科评议,选模;三十一日全院评议;一九五0年元日举行表扬模范大会,各系均演出文娱节目。
二、模范标准:模范分为三级,标准如下:
一级模范:甲、工作上;1.能完成本位任务的;(在条件具备之下,如条件不备不算。)2.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团体活动及社会服务;3.工作方式方法或领导上有成就的。乙、学习上;1.业务课政治课的学习能合乎一般要求的;(起码要记笔记,看参考书,不缺课,讨论时踊跃发言。)2.能积极参加集体学习;3.能帮助别人学习或起了带头作用的。(要有具体事实)丙、生活上;1.遵守各项公约无散漫表现者;2.能团结师生员工;3.对人诚恳,能帮助别人进步;4.有劳动观念。
二级模范:具备上面的任何两项而其余没有特别偏差的。
三级模范:在学习上具备条件,而其他两项无特别偏差的。
三、人数:各级模范人数,不作硬性规定,但可以提出一个基准,即本院学生的十分之一,共三十名,分配成:一级五名,二级十名,三级十五名,希望围绕着这个数字产生。
四、最后的评选:不采取全院投票或提质询公开答复的办法,这样可能使同学失了和气;大家决定把评选责任交给学习委员会,因该会是由各系代表和先生共同组成的,可以代表广泛的意见。十二月三十号,各系模范评出后公布了,预备意见箱,同事可以提意见,由学委会收集意见再转给当事人答复,俟各系科意见一致,模范就算确定。
(三)评议、选模
每一组个人总结作完,即开始评议。评议的方式分为:1.个人宣读总结!然后逐项提意见,加评;2.逐段宣读,逐段评;3.口头讲出思想演变要点,然后评。评议的情绪和要求之高,出于预料。平时我们虽有生活检讨,但“挖根”的工作不够,这回则不客气的互相作到“搜索病根”。例如有人认为自己对工友很好,常常同情他们,立刻就被指出,这是不值钱的“人道主义”,“恩赐观念”。有些系科,在学习时存在着极强烈的技术观点,或者强调“工作学习矛盾论”,不肯参加服务,在评议中都受了批评,纠正了错误。在生活上,对公约的遵守,平时作风,批评得更严格。早晨不肯起床,不上早操,不请假、奢侈、待人傲慢、主观、不连系群众的同学,受到的批评最多。有些班级,为了建立一九五0年的新生活,新作风,甚至个别写了书面保证,可以说在思想上大大的提高了一步。
在评选模范过程中,尤其表现了认真、严格。这样使同学们对生活、学习、工作有了看齐的方向。语文教育专修科二年级首先作好总结并开始评选,他们的方法是把每一同学按标准逐条检查。这工作是很麻烦的,但他们能耐心的作去。合了标准,就是模范,只要大家意见一致,无须再投票。此外的方法则是票选,又分为下列数种:1.按工作、学习、生活、劳动等项投票,各项得票均多者为一级模范候选人,两项者为二级,一项者为三级,候选人产生后,再提质询,复选,以超过小组半数的票数为本组正式当选的模范。2.逐条按标准检查,然后投票,或表决,以全体一致承认为当选。3.将每个条件订出分数,然后由本组分别给分,必须超过若干分始得为模范。以上是小组选模的情况,在系科推选中,新闻系、语专科两单位均用另外逐条检查一致同意方式,没有投票,其余则以投票的居多。投票手续,大致是:1.小组介绍,本人自我介绍;2.提意见;3.票选,以得票过半数为当选。
按照日程,卅日各系评选完成,公布名单,三十一日学委会开会作最后评选。学委会掌握了下列的原则:1.严格评议,对一级模范尤其要认真,宁缺毋滥。2.可以降等,但为了尊重小组意见,不完全取消。3.除照条件逐条检查外,并用同级互相比较方法。系科初评,一级模范五名,二级廿一名,三级十九名。经过学委会的严格检查,一级模范有三名改入二级,二级有四名改入三级,三级有一名升入二级。一级改等的三名中,有一名是因为服务还略有缺点,一名曾缺过课,他们入二等实在有些委屈的,但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各系代表一致这么要求。一名是只在本班起作用,不够广泛。结果一级模范只有二名,他们在学习、服务、生活上,真可算是十全十美了,并且他们全是在解放前就和反动派作斗争的,又全是青年团团员。总结起来,全院共计四十二名,这里附一个统计表:
系别 |
社教 |
社事 |
图书 |
新闻 |
电教 |
艺术教育系 |
语专 |
合计 |
||
音乐组 |
美术组 |
戏剧组 |
||||||||
全系 |
39 |
52 |
39 |
33 |
31 |
15 |
36 |
24 |
24 |
293 |
模范 |
7 |
3 |
5 |
5 |
7 |
1 |
4 |
4 |
6 |
42 |
率比 |
18% |
5.8% |
12.8% |
15.2% |
22.6% |
6.7% |
11.1% |
16.7% |
25% |
14.34% |
元旦,我们全院沸腾了,一方面是解放后第一个新年,一方面又加上第一次的表扬全院模范,锣鼓喧天,歌声扑地,鞭炮、秧歌、欢笑,使我们同学空前的兴奋。我们深切的感到通过实际运动来搞团结,来求进步,才不是空谈。
(四)经验,教训
甲 收获:
①通过总结与选模,使每位同学思想提高一步,特别是关于学习态度,方法上,工作上能否联系群众,生活上,待人接物,日常作风及对政治课的认识等方面,纠正了很多错误,偏向;平时生活散漫的都下了决心保证改进。(社事系一组,并提了书面保证。)②由于诚恳的批评互助,使同学更进一步的团结,使比较落后的同学有勇气向前迈步。如图书系一年级同学王发挥,因在竞选学代代表时,表示(现?)得不好,惹起同学反感,经过这次选模提意见,他坦白接受批评,认为这是大家助他进步,使同学对他改变了看法。电教系,图书系比较偏重技术,对政治课认识不够的,这次也提高许多。③平时埋头苦干的同学反比出风头的同学容易被选,这充分表示同学要实事求是。二三级模范中,大部是这样性格的同学,经过这次评选表扬,他们可能动起来,在服务上更加积极,使本院增加了一批作事的生力军,不致再搞成少数人活动,大多数人旁观。④从个人发展中看缺点,比孤立起来看更易于求进步,而且不至于走上颓唐灰心消极的路。⑤在表扬优点上(虽然作得不够)更可以增加个人的勇气、信心。⑥青年团在这次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并且开了晚会,为模范庆祝,表现了空前热烈情绪,使建团工作获得了极大的开展。⑦院委会常处在被动地位,经过这一次运动,逐渐转为主动了。以后每月将先订中心工作计划,发动师生共同进行,使学校更有生气,更进步。⑧认识了通过运动搞团结求进步及发现人才的法则。
乙 创造的方法:
①选模顶好用逐条检查,征求全体一致的方法,尽可能避免投票,因为投票会有偏差的。②全院评议不用集体提意见方式,而是付托学委会检查,由各代表回本系征求意见后,再趋于一致。如一级模范降等的三名,全是用这法子解决的。③全院评议把握了严格标准,宁使少数人稍委屈,不要使大多数人感到不公平。所以这次评选,大家都认为允当,没有一个反对的意见。④随时用小组长会报(汇报)方式了解情况,纠正偏差。如在小组评议时,我们知道标准不一致,对条件解释也有不同,就在系科评议之前,召集了小组长会议,把条件作了补充的具体解释,(前开模范条件各款的括弧中附注就是),同时决定在系科评议时,必须逐条检查,故在总结果(会?)上,没有太大的偏差。⑤教师参加小组或系科评议很重要,可以随时纠正错误。
丙 缺点:
我们的缺点很多,写出供大家参考:①把总结运动孤立了,未能与当时正在召开的苏州学代大会配合,以致打成两橛。我们应该把总结工作进行的情况,到学代大会中作一次报告,因为这是可以当作新民主主义学习之一的。②没有发动先生参加小组评议(系科评议是参加的),只有教导处极少数人参加了,还太不够,以致小组评议有的很马虎。③在评议中,太偏重批评缺点了,表扬的成分不够,这很可能影响一部分人的情绪,把总结当作一椿可怕的事。④根据统计的百分比,很可以看出各系科对标准的掌握不一致。例如语专科选出的模范占全体人数25%而社事系还不到6%,虽则各系科情况不能齐一,但亦不能差得这样远,显然这是对标准的看法不同,或选举的方式不同。有些系科,对一级模范很慎重,对二三级模范就马虎了,如电教系,二三级模范人数特多。⑤投票不是好办法,不记名投票可以不负责任,故可靠性小,征询全体一致意见的方法比较好,因为口头质询,是本能乱说的。社事系各组原选出候选模范九名,投票后,因须过半数才当选,就只剩了三名,这不是偏差吗?⑥各小组没有充分交流经验,虽有学生会的黑板报,经常反映各班情况,但仍是各行其是,并未充分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大家硬性的采取票选,而不用语专科那样逐条检查法就是例子。⑦公布的模范标准本身有问题,据语专科的经验,三级模范规定必须学习够条件,可是事实上如果学习好的,往往其他两项——生活、工作也好,那么就有资格作一级候选人了,所以三级模范的条件比二级还难;又每一项的前两条作到了,而后一条没有作到的实在也很有模范的资格,但却没法子安置。⑧时间太仓猝,只有一星期的工夫,太不够了,故准备不充分,成绩不能合乎理想。
(原载《苏南教育通讯》50年第1期。吴心海先生提供。黄恽先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