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世家略记(上)
清史世家略记(上)
纪果庵
乔木世臣,吾儒所重,盖取精用弘,蔚为大老,欲资搘拄,去此焉归?世或以封建势力讥之,此又一说也。检阅史册,世家之辑,史记以后,颇甚寥寥,且此所谓世家,原指世臣,非封建诸侯之谓,故亦不合。南北朝重门阀,而史无系表,虽可钩稽群书,寻求家世,抑亦烦矣。唯新唐书有宰相世系表,序曰:“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此事唐之外,何代无之,唯猜君忌主,或以剪裁为政,而不肖子孙,不世其业,驯至凋零者尤多。渔阳(洋?)诗曰:朱门草没大功坊,徐中山王之后,至代人受笞以为生,王孙之哀,一至于此!况夔笙阮庵笔记记重修曝书亭事云:
道光间曝书亭再圮,吕筠庄重修,冯柳东董其事,——道光庚戌,嘉兴令朱述之复修,发寇之变,幸逃劫火,然泰半割售他姓;同治丙寅,吴和甫学使赎而新之,访求先生嫡裔一人,已为酒家佣,为置田以资樵米。
竹垞先生,词翰之臣,初无仇家诋排倾轧,犹零落之速如此,若牧斋既逝,诸族子争产,柳夫人不惜身死以殉,尤可寒心。岂君子之泽,不待五世耶?余观有清一代,虽国初权在满洲世臣,厥后其柄渐移,科第望族,接踵而起,其间支柱国脉者亘百余年,关系不可谓小。自末世亲贵尽夺满臣之柄,而民族观念益深,国亦随之而屋。夫世臣非其才智必高于常人,所依凭者厚,则其所历验者多,处常应变,乃可不穷;近世优生学者,每谓血族遗传之关系甚大,或有专考谱牒以为研讨之资者,此虽涉于科学,要亦历史中有趣味之问题也。余尝拟仿唐书之例,为清史世臣系表,以觇其升沉变化,更藉此知其系于国脉隆污者何在?然兹事体大,非假以日时,尽取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续集,补篇,一一翻而记之,先撰长篇,再为表格不可。且各地志乘,旧家谱牒,更须博稽而遍考,始不致贻挂漏之讥。劳人草草,愿与事违,不知此文当成于何年何月。今暑酷热,为三十年所未有,解衣盘薄,汗涔涔犹不止,写文读书,俱无成就,每忆杜陵赤脚踏冰之句,辄复意远。无已,取清史稿信手翻检,辅以先正事略及笔记杂书等数种,随手摘记其世家之弈代清贵者,学者之家有渊源者,约得数十家,大辂椎轮,粗具梗概,而友人颇怂恿其成篇。开秋兆凉,复加蒐讨,益愈积累,转不胜烦,匆匆排比,不意竟遍及十八行省,氏族多至二百,然犹是片爪一鳞,恐所失当数倍于此。则是世家之有关国局,不可惊邪?缮录既讫,感想甚多,约而言之,可得下之数端:
一、江浙两省,人文荟萃,盖其声名文物,自南宋以来,蔚为全国仰望中心,虽寇莱公有为中原夺得状元之语,然国势南移,人才之兴起,有不可以人事争者,试观此二百家中苏浙皖三省,已去其半,可为一证。吾人今日,植身江右,蒿目文化之落伍,旧家收藏之零替,正不胜今昔之感焉。
一、清初汉臣,大率以文学侍从显,年登大耋,门第鼎昌,若海宁之陈氏,桐城之张氏,安溪之李氏,朱轮华毂者,曷可胜纪。康雍乾三朝,历清史之大半,物阜民丰,海内喁喁,昔时文人际遇,真有如海上三山,不知人间烟火者。自尔之后,国势逐渐陵夷,至咸同以后,湘赣人才继起,大率以武功显,其年祚每多不长,国运之转递,使人微喟。若夫近代高门,则多不绳祖武,徒事蝇营,虽曰世家,清望不可言矣。
一、文人相轻,又沿明季结习,好立羽党。康雍之际,江浙贵人,萁豆相煎,可为太息,猜君英主,挑拨其间,宜乎读书人之只知为一己利禄营营也。然当时督抚及治河诸臣,颇有清操自励,堪为百世式模者,如于成龙,张伯行,张鹏翮,陈鹏年诸公,不畏强御,不知贿货,一时风气所被,文不爱钱,武不怕死,开国气象,固宜如是。自后中原迭遭丧乱,又资本主义之思想设施挟以俱来,人心日漓,风气日偷,洎乎季世,政以贿成,朝野相结,欲于此种人心与政治之下,图苟安旦夕之计,是何啻缘木求鱼。故虽革命不起,政局不变,清室之能支持几时,亦不难逆睹。吾人生今之世,鉴往知来,其将何所抉择而期有利于邦家乎?
一、此文只是随手摘记,作者又生于乡僿,孤陋寡闻,遗略之处,不知凡几,倘荷海内世家,惠加指正补充,俾以此为嚆矢而泐成专书,以期稍裨于近代史学,则不仅个人之幸矣。 甲申八月卅日挥汗记
江苏
武进赵氏
户部尚书恭毅公赵申乔(兄)
山东学政赵申季(弟)
状元赵熊诏(申乔子)
武进刘氏
协办大学士文修公刘于义(祖)
太子太傅大学士工部尚书文定公刘纶(父)
礼部侍郎刘跃云(子)
主事刘逢禄(孙)
广东学政刘星炜(族人)
武进钱氏
刑部左侍郎文敏公钱维城(兄)
鄞县知县钱维乔(弟有竹初诗文抄)
武进庄氏
礼部侍郎庄存与
潍县知县庄述祖(侄著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等)
卿珊先生庄绶甲(存与孙著尚书考释)
大久先生庄有可(族人著书四百余卷)
内阁学士庄培因(存与弟)
武进冯氏
太仆寺卿冯光勋(兄)
广东按察使冯光遹(弟)
河南河北兵备道冯光元(弟)
武进恽氏
江西巡抚恽光宸(兄)
湖南巡抚恽世临(弟)
浙江巡抚恽祖翼(兄)
工部右侍郎恽彦彬(弟)
武进盛氏
湖北布政使盛康(父)
太子少保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子)
武进臧氏
玉林先生臧琳(著尚书集解经义杂记)
在东先生臧庸(琳玄孙著拜经日记)
和贵先生臧礼堂(庸弟著说文经考)
武进张氏
翰林院编修张惠言(父)
彦惟先生张成孙(子续成皋闻先生说文谐声谱有端虚勉一居文集)
江都史氏
刑部尚书史致俨(祖)
广西巡抚史念祖(孙)
江都焦氏
理堂先生焦循(父)
虎玉先生焦琥(子精推步数学能传父学)
常熟蒋氏
大学士尚书文肃公蒋廷锡(父)
大学士尚书文恪公蒋溥(子)
兵部侍郎蒋檙(溥子)
户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尹蒋赐棨(溥子)
河南布政使蒋继勋(赐棨子)
山西布政使蒋洲(溥弟以罪诛)
常熟钱氏
礼部侍郎钱谦益(祖)
也是翁钱曾(孙)
举人钱陆灿(宗人)
太常寺卿钱朝鼎(宗人)
常熟翁氏
大学士文端公翁心存(父)
巡抚翁同书、同爵(子)
协办大学士尚书追谥文恭公翁同龢(子)
直隶提法使翁斌孙(同龢侄)
修撰翁曾源(同龢侄)
浙江布政使翁曾桂(同龢侄)
常熟庞氏
尚书文恪公庞钟璐(父)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庞鸿文(子)
湖南贵州巡抚庞鸿书(子)
常熟邵氏
礼部右侍郎邵亨豫(父)
河南学政邵松年(子)
农工商部右参议邵瑞彭(即邵次公、孙)
常熟瞿氏
瞿绍基先生(父)
贡生瞿镛(子)
诸生瞿秉渊瞿秉浚(孙)
无锡秦氏
太子太保尚书文恭公秦蕙田(父)
编修秦泰钧(子)
鸿博谕德秦松龄(宗人)
刑部侍郎秦瀛(松龄玄孙)
金匮孙氏
广西巡抚孙永清(兄)
安徽布政使孙藩(弟)
闽浙总督文靖公孙尔准(永清子)
员外郎孙慧翼(尔准子)
华亭王氏
大学士工部尚书文恭公王顼龄(兄)
左都御史王九龄(弟)
户部尚书王鸿绪(弟)
吴县潘氏
大学士文恭公潘世恩(父)
侍郎潘曾莹(子)
工部尚书文勤公潘祖荫(孙)
吴县吴氏
湖南巡抚吴大澂(弟)
吴大衡(兄)
吴县惠氏
翰林密云知县惠周惕(父)
广东学政惠士奇(子)
徵君惠栋(孙)
昆山徐氏
刑部尚书徐乾学(兄)
大学士徐元文(弟)
吏部侍郎徐秉义(弟)
丹徒张氏
河南提学使张九徵(父)
太子太保尚书文贞公张玉书(子)
侍读学士张逸少(孙)
宝应朱氏
吏部尚书文定公朱士彦(父)
河南巡抚朱寿镛(子)
举人朱彬(著礼记训纂)
宝应卞氏
浙江巡抚卞士云(父)
闽浙总督卞宝第(子)
宝应刘氏
端临先生刘台拱
国子监典簿刘履恂(宝楠父台拱兄弟行著秋槎札记)
知县刘宝楠
举人刘恭冕(宝楠子著论语正义补广经室文抄)
高邮王氏
吏部尚书文肃公王安国(父)
主事衔永定河道王念孙(子)
工部尚书文简公王引之(孙)
仪徵阮氏
太子太保总督文达公阮元(父)
知府阮常生(子)
知府阮福(子)
知府阮祜(子)
长洲宋氏
御史宋学(明)父【恽按:疑括号前置了,另外不知这人是明人还是姓名中有个“明”字】
太子太傅大学士文恪公宋德宜(子)
兵部侍郎宋骏业(孙)
长洲嵇氏
大学士吏部尚书南河(河南?)总督文敏公嵇曾筠(父)
大学士吏部尚书文恭公嵇璜(子)
长洲韩氏
吏部尚书文懿公韩菼
编修韩孝基(菼第三子)
进士洗马韩彦曾(孝基子)
长洲彭氏
侍读学士彭定求 (父)
兵部尚书彭启丰(子)
曹州同知彭绍谦(启丰子)
进士彭绍升(尺木,启丰子)
吴江潘氏
潘柽章先生(兄)
潘耒先生(弟)
吴江徐氏
检讨徐釚(著本事诗)
名医徐大椿(字灵胎釚孙)
太仓王氏
大学士王锡爵(明、父)
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掞(子)
少詹事王奕清(孙)
川东道王奕鸿(孙)
太常寺卿王时敏(锡爵孙)
廉州知府王鉴(时敏侄凤洲曾孙)
异工先生王撰(时敏子画守家法)
户部侍郎王原祁(时敏孙)
永州知府王宸(号蓬心,原祁曾孙,画传家法)
太仓陆氏
湖南兵备道陆增祥(兄)
郎中陆奭棠(弟)
编修河南汝宁知府陆继煇(增祥子)
都御史文慎公陆宝忠(奭棠子)
江西兵备道陆长佑
农商部郎中陆长俊(皆继煇子)
上海叶氏
赠工部侍郎叶映榴(父)
凤阳知府叶旉(子)
吴(员?)外郎叶芳(子)
内阁中书叶凤毛(孙)
上海曹氏
御史礼部主事曹锡宝(父)
叙州知府曹兴峣(子)
江阴缪氏
定海知县缪燧(荃孙先生六世祖)
平凉知府缪庭槐(祖)
贵州候补道缪焕章(父)
翰林院编修缪荃孙
江宁邓氏
闽浙总督陕西巡抚邓廷桢(父)
贵州巡抚文悫公邓尔恒(子赴任中途遇害)
知州邓尔颐(子)
溧阳史氏
太子太保大学士尚书文靖公史贻直(父)
左春坊左赞善史奕簪(子)
兵部侍郎史奕昂(子)
潞安知府赐四品京堂史奕瓌(子)
宜兴陈氏
左都御史陈于庭(明、祖)
定生先生陈贞慧(父)
检讨陈维崧(子)
宜兴徐氏
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编修湖南学政徐仁铸(致靖子)
编修徐仁镜
泗州杨氏
漕运总督杨以增(父)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敬公杨士骧(子)
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子)
安徽
桐城张氏
大学士礼部尚书文端公张英(父)
大学士勤宣伯文和公张廷玉后褫职爵(长子)
内阁学士张若霭(廷玉长子)
内阁学士张若澄(廷玉次子)
郎中张若淑(廷玉三子)
兵部尚书勤恪公张若渟(廷玉少子)
按察使张曾谊(若渟子)
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张廷璐(廷玉弟)
翰林院侍讲张若需(廷璐子)
少詹事日讲起居注官张曾敝(此字疑有误)(若需子)
礼部侍郎张廷瑑(廷玉次弟)
按察使衔梧州知府盐驿副使张若霈(廷瑑子)
左都御史张若溎(廷玉侄)
桐城方氏
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恪敏公方观承(父)
尚书总督勤襄公方维甸(子)
侍郎方苞(族人)
诸生方东树(族人)
诸生方宗诚(东树从兄弟讲程朱之学为倭仁曾文正所重)
桐城姚氏
云南开化知府姚文燮
刑部尚书姚文然
御史姚鼐(文然玄孙)
翰林院编修姚范(鼐叔父)
左都御史姚元之(鼐族孙)
大定知府姚柬之(文燮七世孙)
湖南按察使姚莹(范曾孙)
桐城马氏
进士东流县教谕马宗槤(父字器之著述甚多)
工部郎中马瑞辰(子殉洪杨之乱)
徵君马三俊(孙战死著马徵君遗集)
合肥李氏
大学士吏部尚书文定公李天馥(远祖)
两广总督勤恪公李瀚章(兄)
大学士一等侯总督文忠公李鸿章(弟)
云贵总督李经羲(侄)
翰林院侍讲李经畬(瀚章子)
侍郎李经方、经迈(鸿章子)
委广州都统世袭一等侯李国杰(文忠孙)
合肥张氏
太子少保总督靖达公张树声(兄)
太原镇总兵张树屏(弟)
太子少保勇烈公张树珊(弟)
歙县曹氏
大学士曹文埴(父)
大学士文正公曹振镛(子)
歙县黄氏
侍郎衔山东布政使黄叔琳(兄)
江南常镇道黄叔璥(弟)
青阳王氏
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僖公王懿修
兵部尚书王宗诚(子)
休宁汪氏
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文端公汪由敦(父)
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汪承霈(子)
望江何氏
江苏巡抚何俊(父)
湖北按察使何维键(子)
户部郎中军机章京何声灏(孙)
宣城梅氏
处士梅先生文鼎(兄)
梅先生文鼐(第)
左都御史文穆公(梅?)嗀(?)成(孙)【原文少梅字,第二字下面是“玉”,不是口。恽注】
建德周氏
总督恪慎公周馥(父)
长芦盐运使周学龄(子)
翰林院编修周学熙(子)
旌德吕氏
举人吕飞鹏(父著周礼古今文义证、专精三礼)
工部右侍郎文节公吕贤基(子、殉洪杨之乱)
侍读学士吕锦文(孙)
绩溪胡氏
进士同知胡秉虔(著古韵论说文管见)
户部主事胡培翚(族人精三礼)
贡生胡匡衷(精礼、著述甚多,有扑斋文集等、培翚祖也)
贵池刘氏
广东巡抚出使英国大臣刘瑞芬(父)
度支部右参议署理造币总厂正监督刘世珩(子)
浙江
钱塘徐氏
河南巡抚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敬公徐潮
少傅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管户部军机大臣文穆公徐本
陕西巡抚补宗人府府丞徐杞(本弟)
礼部侍郎徐以烜(本子)
钱唐梁氏
太子太傅大学士吏部尚书文庄公梁诗正(父)
侍讲学士梁同书(子)
工部右侍郎梁敦书(子)
钱唐吴氏
云贵总督吴振棫
协办大学士吴璥(棫族弟)
湖南布政使四川湖南学政吴庆坻(振棫子)
翰林院侍读江西学政吴士鉴(庆坻子)
钱唐孙氏
户部侍郎文悫公孙诒经(父)
山东巡抚孙宝琦(子)
钱唐许氏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恪公许乃普(父)
礼部侍郎许彭寿(子)
太常寺卿许乃钊(弟)
工部尚书恭慎公许庚身(乃普侄)
钱唐丁氏
杉生先生丁丙(弟)
竹舟先生丁申(兄)
仁和夏氏
兵部侍郎文敬公夏同善(父)
主事夏庚复(子)
陕西道监察御史夏敦复(子)
仁和王氏
大学士尚书文勤公王文韶(父)
鸿胪寺卿王国桢(子)
候补四品京堂王钰孙(孙)
仁和龚氏
云南兵备道龚敬身(祖)
苏松太兵备道龚丽正(父)
礼部主事龚自珍(子、自珍子龚橙、龚陶,橙即字孝珙者也)
甘泉知县龚鉴(自珍族祖)
礼部尚书文恭公龚守正(族人)
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龚自闳(族人)
江南布政使光禄寺卿龚佳育(族人)
御史龚翔麟(族人)
嘉定廖氏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廖寿恒(兄)
浙江巡抚廖寿丰(弟)
嘉定秦氏
兵部右侍郎秦绶章(父)
陆军部郎中秦曾蔚(子)
翰林院编修秦曾潞(子)
嘉定徐氏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文慎公徐郙
兵部右侍郎安徽浙江学政徐致祥(郙侄)
吉林民政使徐鼎康(致祥子)
嘉定钱氏
广东学政钱大昕(兄)
竹庐先生钱大昭(弟著后汉书补表)
江宁府教授钱塘(大昕侄著述古篇)
乾州州判钱坫(精小学塘弟)
举人钱侗(精历算之学大昭子)
嘉定王氏
礼部侍郎王鸣盛(兄)
鹤溪先生王鸣韶(弟隐居不仕、工古文辞)
嘉兴钱氏
太子太傅刑部尚书文端公钱陈群(父)
户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尹钱汝诚(子)
工部尚书恭恪公钱以恺
工部尚书钱应溥(泰吉子)
工科给事中钱仪吉(陈群曾孙)
侍读学士钱福胙(仪吉父)
海宁训导钱泰吉(仪吉从弟)
翰林院侍讲钱骏祥(应溥子)
嘉兴华氏
工部主事叶绍袁(父、明亡不仕为僧即叶天寥先生)
宝应令叶燮(子、能文章有巳畦诗文集)
嘉兴李氏
徵君李良年(朱竹垞诗友、与兄绳远弟符并著诗名)
郧县知县李集(精经学、良年族孙)
拔贡生李富孙(良年孙从叔集学、精金石之学、有汉魏六朝墓铭纂例、鹤徵录等书)
会稽教谕李超孙(富孙兄精毛诗有守拙斋集)
处州府训道(导?)李遇孙(集孙、富孙从弟、精金石、著述甚多)
秀水徐氏
兵部尚书徐必达(曾祖)
礼部侍郎徐嘉炎(曾孙)
秀水朱氏
大学士朱国祚(明、曾祖 )
检讨朱彝尊(曾孙)
鸿博朱稻孙(竹垞孙)
德清胡氏
朏明先生胡渭(父)
刑部主事定陶知县胡彦升(子、著书甚多,传父学)
德清俞氏
河南学政俞樾(祖)
探花俞陛云(孙平伯父)
富阳董氏
礼部尚书文恪公董邦达(父)
太子太保大学士文恭公董诰(子)
四品京堂董醇(孙)
嘉善钱氏
刑部侍郎钱宝廉(父)
陕西巡抚钱能训(子)
余姚黄氏
黎洲先生黄宗羲(兄)
立谿竹垞先生黄宗炎(弟)
石田先生黄宗会(弟)
主一先生黄百家(黎洲子)
余姚卢氏
鸿博卢存心(父)
湖南学政卢文弨(子)
瑞安黄氏
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黄体芳
湖北提学使黄绍箕
慈溪姜氏
太常卿姜应麟(明)
编修姜宸英(子)
鄞县万氏
履安先生万泰(父、明崇祯九年举乡试、入清不仕、所生八子、有万氏八龙之目)
祖绳先生万斯年(子)
万斯程(子)
正符先生万斯祯(子)
万斯昌(子)
公择先生万斯选(子)
光宗先生万斯大(子)
允诚先生万斯傋(子)
季野先生万斯同(子)
进士贵州学政万经(斯大子能传父学)
贡生五河知县万言(斯年子)
磁州知州万承勋(言子)
海宁陈氏
太子太保大学士陈之遴
礼部尚书清恪公陈诜(遴侄)
进士建昌令陈士儁(诜长子)
进士检讨陈世仁(三子)
太子太保大学士工部尚书文勤公陈世倌(四子)
进士检讨陈世侃(五子)
大学士礼部尚书文简公陈元龙(诜从弟)
工部尚书陈敳永(族人)
安徽巡抚陈永敷(诜曾孙)
刑部侍郎陈论(诜从弟)
云南知府陈镳(族人)
温州府学教授陈訏(论从弟)
河南布政使陈世倕(訏子)
知州陈万森(镳孙)
巩昌知府陈继善(镳侄)
编修陈传经(万森从弟)
长芦盐运使陈文骏(万森从兄)
四川建昌道陈崇礼(万森从弟)
知县陈其元(万森孙)
简斋先生陈之问(专程朱之学明末不仕)
乾初先生陈确(明亡不仕黄宗羲畏友)
徵君陈鏋堂(族人)
孝廉陈鱣(族人即仲鱼先生藏书有名)
按:国朝先正事略云:“自素庵相国之遴后,与爰立者得文简文勤而三,正卿及卿贰者复四三人。大司空文和公敳永,少司寇论,少宗伯邦彦其最著也。其他侍从甲科,不可胜数,盖一时之盛云。”由此可知海宁陈氏门第之昌盛。陈其元庸庵笔记云:“余家自有明中叶,由高氏而承陈氏,迄今三百余年,至嘉道之间,子姓日益繁衍。咸丰后,经粤匪之乱,沟壑之转,四方之散,第宅焚毁,老成凋谢,宗族稍零替矣!洄溯此三百年间,传世已将二十,人才辈出,在浙江推为望族。道光年间,宣宗皇帝犹有海宁陈家之谕,则族望固久著矣,然特衍高氏之一派耳。计自明正德以来,吾家登进士第者三十一人,榜眼及第者二人,举人一百有三人,恩拔副岁优贡生七十四人,徵召者十一人,庠生及贡监生几及千人,宰相三人,尚书侍郎巡抚藩臬十三人,京官卿寺外官道府以下名登仕版者逾三百人,祀名宦者十一人,祀乡贤者八人,祀昭忠者五人,国史有传者十三人,其郡县志之载名臣循吏文苑义行者不易屈指数,而案籍广东河南山东等省,三十年来闻多有登科第列仕版者,因谱牒未修,尚不能考,至由陈氏复出嗣他姓者,如仁和之张,河南之司马,或科第累世,或官至督抚(原注:嘉庆年间有南河总督司马某)。皆因乾隆年间修谱漏列,至道光时再修,则已无从考证。今张氏司马氏子孙相遇,尚称族谊,而辈行则未能考,亦为歉事。唯高氏则自有谱,自宋武烈王以下,世次炳然可序,故相值能举辈数,联伯叔兄弟之谊焉。”所记尤详。若以近代研究家族之方式,取其族谱,详考史乘,当为绝好之资料,惜以无暇,遂志愿违仵(忤?)耳。
海宁杨氏
贵州巡抚杨以斋(父)
江南学政杨中讷(子)
平凉知府杨守知(孙)
福建
闽县王氏
两广总督文勤公王庆云(父)
山西学政镇江知府王人堪(孙)
闽县龚氏
两淮盐运使龚其裕(父)
广饶九南道龚嵘(子)
云南镇南知州龚一发(孙)
兰州知府龚景瀚(曾孙)
湖北天门知县龚丰榖(玄孙)
闽侯林氏
总督父(文)忠公林则徐(父)
编修林汝舟(子)
知府林聪彝(子)
郎中林拱枢(子)
闽县陈氏
翰林院编修陈寿祺(父)
江西知府陈乔枞(子、父子并今文经学大师)
侯官沈氏
两广总督文肃公沈宝桢(父)
贵州巡抚敬裕公沈瑜庆(子)
侯官郭氏
湖北巡抚郭栢荫(父)
浙江按察使郭式昌(子)
礼部尚书郭曾炘(孙)
浙江温处道署提学使郭则澐(曾孙)
漳浦蓝氏
太子少保左都御督襄毅公蓝廷珍(祖)
总督襄毅公蓝元枚(孙、世称小襄毅公)
广州知府蓝鼎元(廷珍从弟)
漳浦蔡氏
礼部尚书文勤公蔡世远(父)
兵部侍郎蔡长澐(子)
太子太傅大学士文恭公蔡新(世远侄)
晋江施氏
太子少傅水师提督靖海侯襄壮公施琅(父)
漕运总督施世纶(仲子)
太子太保水师提督施世骠(第六子)
安谿李氏
大学士文贞公李光地
鸿博知兴国县李清藻(长孙)
大名知府李清馥(次孙)
礼部侍郎李清植(光地次子钟佐子)
礼部侍郎李宗文(清植子)
通判李光坡(光地弟)
左都督李光垠(光地弟)
编修李鼎徵(光地季弟)
(原载1944年10月1日《古今》半月刊第五十六期。黄恽先生录入。文韬先生提供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