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惇先生来信

Published by admin on

李克惇先生来信

1英楠学兄:您好!

惠赠的书已于月初收到,极为感谢。

《篁轩杂记》的出版,实现了纪老六十多年的夙愿,使我们得以景仰其文采思想与为人,弥足珍贵。这都得力于您和黄恽先生和蔡登山先生的努力,为此,也应道谢。说来惭愧,纪老是我的恩师,可是除了在全校大会上听他的讲话外,并未听过他的授课,也未读过他的文章,好像是李梦莲老师向我们提到过纪老新写的《两都赋》,那时我年幼又愚钝,读赤壁赋、秋声赋就很吃力,一听到“赋”就觉得高深难懂。所以没有去找来读。等到退休后,常想起实中、想纪老,想读《两都赋》,可是找不到;现在好了,有了这本书,就是给我直接聆听他授课教诲的机会。

从《篁轩杂记》中得知,在实中东侧不远的一个院落就是篁轩。这个院落我去过一次,仅短短一会。院落整洁简朴,有几丛细竹,原来是他亲手种植的。我到篁轩去求见纪老,是想请他批准我从初一下学期起走读不住宿的请求。您是知道的,当时实中要求一律住宿,不收走读生。当他老人家听了我关于家庭困难、付不起食宿费,不走读就难以在实中求学的陈述后,叹了口气,说想不到你们做生意的家庭也这么困难,当即破例同意了我的请求,他要求我每天早晨六点以前到校参加早自习、跑步、早操,我也向他作了保证,这样,我就成了实中唯一的一名走读生。(到初二时,班上的孙启珩也成了走读生,到初二下学期,我又重新住宿)2。我家住在中华门东城墙根下,离校较远,我每天都摸着黑,连走带跑赶到学校,从未迟到过一次,虽然辛苦,但能继续学习,锻炼了身体和意志。纪老说他在“早晨六点钟来到这里和许多年轻人体操、跑步、唱歌。看看他们怎么长大、学习…”,他就是这样时刻关怀着年轻人。

由此,我再讲两件难忘的事。一是实中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南京市中学运动会,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破了不少记录,取得第一。实中参加了许多项目比赛,唯有三千米长跑没有人参加,我班最矮小的王世正同学勇敢地站出来,临时报名参赛,他是这项目参赛选手中最小的。在比赛中不少跑在前面的选手坚持不下去,中途退赛,王世正虽然跑得慢,但坚持跑完全程,尽管是最后一个到终点,仍然获得全场热烈鼓掌,纪老很高兴。在随后的一次大会上,他除了表扬那些得了奖的同学,特别着重表扬了王世正同学的勇敢坚韧精神。当场,纪老将他亲笔书写的一幅中堂赠送给王世正,中堂装裱得很好,上面记述这事和勉励的话,同学们对他获得这样特别的奖赏都非常羡慕。王是福建人,在初二时随父母迁往外地,失去联系,不知他还是否珍藏着这幅墨宝。另一件事也与跑步有关,那时每天早晨的全校跑步都是按从低班到高班的顺序起跑,每个班则是按个头由矮到高顺序跑。我和桑正中都较矮小,所以每天都是我们排在最前面领跑,但跑不到一两圈就被后面的高一超过了,我们两人都认为是我们拖了全班的后腿,我们两人互相鼓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跑好,带领全班赶上高一。后来桑正中就将我们这个想法写进了他的週记中(好像是週记这个名字,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自己将一个星期中的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填写上,交给老师,老师批阅后发还给学生),桑的这次週记本发还时,在老师的批阅栏里,想不到赫然是纪老亲笔写的,原文已记不全,大意是你们想带领全班赶高一,人小志气大,要努力用功读书,锻炼身体,将来一定了不起,使我们受到很大鼓舞。纪老连学生的週记本也认真看,可见是何等细致入微地关心年轻人的成长。1996年10月,我与桑正中在南京聚会,我们专门到母校原校门前照相,回忆在实中求学情况,我们谈起这件事,自觉虽无大建树,但也非虚度年华,一辈子恪尽职责,认真做人,没有辜负纪老的教诲。桑正中也毕业于南京大学,在镇江江苏理工大学任教授,惜于2007年3月作古。(下略)

再谈,顺祝

春安

李克惇

4.18


纪英楠注:

【1】李克惇先生1943年考入中大实中在实中学习只有两年时间。后来入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橡胶种植繁育工作,这是他收到我寄去的《篁轩杂记》后的来信,从信中可看出他对实中的深厚感情。

【2】从我入学(1944年)已改成可以走读,但必须晨6时到校参加跑步、早操和自习,也许是看到一些家庭有困难的缘故。但很多家长尽管离学校较近,仍选择让孩子住宿,因为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更有利。父亲在办学上注意以身作则,他每天按时到校参加学生的跑步,经常提前一些,和老师交换一下情况或看看学生宿舍等。实中要求男生一律光头,在发出通知前,他先和我到理发店一起剃了光头,我很不愿意(因为觉得很难看,并且我当时还在上小学),但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