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葛成”

Published by admin on

推荐“葛成”

登城

(《葛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纪庸编著)

一本历史传记,它所担负的任务在于使读者看了之后,不仅对它所描述的人物产生感情,而且对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产生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也能够正确地理解。

“葛成”这本通俗历史传记(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基本上是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葛成是领导一六0一年苏州纺织业手工业工人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群众领袖。作者在后记里面提到:“象葛成这样的人,过去统治阶级是不会给他地位的,因此,找起材料来就相当困难,”虽然如此,但书里面的葛成,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在于编者能够从并不丰富的史料中探索到这个人物性格上的特征,从他领导工人斗争的一连串英雄事迹中,有系统地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缘故。

在葛成出面领导群众斗争的当儿,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大家正在议论的当儿,忽然从人丛里挤出一个身穿白布衫儿、手拿芭蕉扇、浓眉大眼、精神抖擞的人来。大伙儿一看,就都叫起来:‘葛成大哥来了!’”

这样,仅从外表的形象和他的出现来看,就给人一个不平凡的印象。

语言的描写,也正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群众领袖的口吻。当群众推选葛成领导斗争时,他摇着芭蕉扇对工人们讲道:“我们既是为了大家有饭吃,谁也不许三心二意,更不许浑水摸鱼,抢人家的东西。我自己先对神明誓,谁要卖了朋友,不顾大局,我们就要对不起他。”运动平息以后,官府准备大举捕人,葛成仍旧摇着芭蕉扇只身走进衙门激愤地说:“倡议打税的人就是我,和别人不相干的。不许你们乱抓别人!要杀要砍,我一人担当,绝无怨言”。书中这些语言的描写,显示了编者在运用历史资料上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它变成人物自己的语言。

书中对葛成的行动、措施的描写,如“立刻回家把自己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三十两银子拿出来,替韩老太太还了欠下的黄绢丝价”的仗义行为,防止群众侵害无辜受累者的措施,以及对税棍用钱贿买的断然拒绝,都是围绕着表现葛成的性格特征而进行的。可以看出,编者在采撷史料方面是花了一番功夫把它融会贯通起来的。

从一些小地方还可以窥测到,作者是采用了正确的观点、立场有分析有批判地来处理原始记载的。在工人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知府朱燮元知县邓云霄怕事情闹大了,要受处分,忙带了一部分军队赶来‘镇压’。结果一看工人的声势,晓得不好惹,就装模作样地向群众讲了一些安慰的话”。不问可知,当时由统治阶级文人编撰的历史记载,不外乎用上些“安抚乱民”之类的字眼,但经过作者这样一处理,不仅没有失去历史的真实,而且也剖清了事实的真象。

除此以外,作者在头两节里叙述了税棍胥吏的劣迹恶行,对当时“民不堪命”的社会环境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对葛成的刻画,也是紧密地结合事件的发展来进行的,因而,使读者不仅对葛成这个人物;而且对整个历史事件,都能全面清晰的理解。


(原载《文化新闻》1957年1月12日第三版。黄恽先生提供)


按:据纪英楠先生介绍说,《葛成》和《五人义》是纪庸先生四九后编写的两个小册子。另一部历史著作《明末苏州市民运动》在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时,纪庸先生被打成“右派”。他主动写信给人民出版社要求撤销出版。纪英楠先生仍存有这部书的手稿。

黄恽按:《文化新闻》是江苏省文联在57年前后出的一张机关报,据作家宋词先生说:这份报纸57年后不久就停刊了,南京图书馆也不存这报纸了。我正好存有57年一年的全份。那天翻看,正好看见有这样一篇有关纪庸先生的评论,就顺手录入了。这书我尚未看见,而那个评论的作者登城,大概是报纸的编辑或记者,因为在上面发过很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