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载丁籍所见敦煌地方西域系住民
天宝十载丁籍所见敦煌地方西域系住民
石田干之助作
纪庸译
一
六朝以迄隋唐时代,中国西陲之河西以及迤西地带,波斯系西域人往来甚多,此已为今日东方史学不容疑义之常识①。盖由于中亚探险之结果,发现不少可贵之资料,由此对证史籍,所得殊多。
此种外来民族,其初不过三三两两自西方迁来,后遂定居,久而自称部落。由英国斯坦因爵士所得沙州伊州地方志残卷②,法国伯希和氏发现之“沙州都督府图经”③,知罗布诺尔附近石城镇曾有彼辈之聚落,为粟特人康艳拂耽延、康地舍兄弟率领大规模西域人殖民之处。此外则敦煌一地,因系东西往来孔道,多数移住西域人,聚居于此,自千佛洞藏书发现,古书记图画经卷之外,更发现多量波斯文书籍,由其中残存之教典,得知该地实曾有摩尼教神祠,中国古代书记中所载波斯教祠庙及赛神等事④,于斯益得实证。最有兴味者,即千佛洞所见之唐代丁籍断片,藉此可以略窥西域移民之梗概并前述种种,殆均可谓古史新资料也。
二
伯希和蒐集敦煌古钞NO 3559中,有大批天宝十载⑤(七五一)丁籍断片,计凡四百六十三行。其全文曾由日本京都大那波利贞加以纪录,揭载于《历史与地理》三十三编第三.四号⑥。由此纪录,吾人获知古来汉族名家大姓如索、阴、令狐、及安、康、何、曹、米、史、石等姓,大都系粟特及其附近诸国之宗族。前者,吾人本致疑于唐代若干汉人之出身,恐系外族,及此项丁籍出现,始确知其非虚,盖外来民族向化汉风,始有冠以汉姓之举。虽如安、曹、米、史等汉姓,偶有与外来姓氏难于区分者,幸丁籍中对于诸姓之外来居民俱详为著录,译载其西域名氏,得以考知西域移民之汉化者原来籍属,殊为一大快事。
三
是项丁籍所见之曹氏,有下之诸名:
咄利子 伏利延 悉加耽延 罗汉陁 引吐迦宁 米氈 广色多 染磨
康氏有下列诸名:
羯师范 之目延 胡念(念?) 旡达延 乌苏密 不拜 伏特 拂舥 者羯
莫论 逸斤 伏帝番 迦舥 悉迦友 阿揽延 火拔 伏吐忿 羯师忿 思计延
主磨 羯槎 火奉 伏多 裕娑 伏帝忿
安氏有下列诸名:
也希 射勿盘陀 加沙 咄娑 阿索 沙尪 伏帝延(二人) 盘陀 忽娑
阿索 达汉 数延 也舥 □昏 乌悉多 胡数芬 数鼻 勿多
主主 伏罗勒 儿儿
史氏有下列诸名:
拂舥 万希 了延 苟苟 可了
米氏有下列诸名:
揭尪 拂耽延 炎帝越 □失
石氏有下列诸名:
稍稍 弗罗坛 普火□ 俱□ 磨娑 忿特 阿禄山 同儿 蒙行琮
伏愿 失忿 裕娑 □昏 毕娑 延陀 羯槎 勃帝忿
何氏有下列诸名:
莫贺咄 伏稍 尼尼 神□ 主煞 伏帝忿
上记诸名,皆吾人认为可确定为“胡风”者。盖较之其他汉化诸名,显有不同。不过其中是否尚有汉化之名存在,亦初难断言,有时外来姓名与汉名可以相混,不易识别,例如“石忿鼻”,“安薄鼻”等,是否胡语,即不能悬揣,敦煌附近住民,其名字多有鄙俗不堪者,此种名字,殆与汉人之诨名近似。又如“米炎帝”一名,初视之颇似汉化,但在他处,又发现“米延帝越”一名,始知乃胡语译音,非汉化也。如此之例,尚颇不罕。
四
通观各姓,往往有姓异名同之例。如康氏石氏俱有羯槎之名,安氏石氏均有□昏之名,盖粟特族及其附近各族同一语系之氏名,在言语及地理关系上,甚为接近,同一氏名,固不足异。
笔者既不谙波斯古语,故对于上述各名之原语如何,实难推测。尤以波斯方面,粟特语伯力维语之资料异常缺少,故译释更为困难。深愿有古语家如Justi者⑦,出而一研讨其究竟也。虽然,吾人以门外汉之资格,亦不妨略作一假定:
第一、如米氏之伏耽延,斯坦因氏发现之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或北京本所谓《波斯教残经》中亦见此称,而作“拂多诞”,《沙州府都督图经》作“拂耽延”,显系一音异译。粟特语Furagta-dan已考知为摩尼教僧阶⑧之一。唯在丁籍中,此称是否表示其人为摩尼教之僧侣,乃另一问题,或以职而名人亦未可知,总之,此事尚难断定。石氏中有一“弗罗坛”,或为拂耽延,拂多诞之转音,而原来系同一者,未知是否。
第二、从来西陲地方不以罗氏为胡姓⑨;但至少在敦煌丁籍中,可推定罗氏亦系胡人。盖名字其,有下列各种:
鸟湿 伏帝延 数延 湿数延 磨沙 忽沙 拂[舟+巳] 达数番 河诃 阿了 可了
仙其 阿铛 铛娑 宁宁忿 阿了黑山 特懃 顺陀 宾陀
甲此诸名,其出身由来,殆可确断,“阿了黑山”一名与上记石氏中之“阿禄山”当是一名异译,安禄山又名“轧犖山”,其音与此近似,因此颇有疑安禄山为波斯胡人者,亦一有趣之问题也⑩。至罗氏一族,由何处而来,笔者谫陋,唯有俟之专家考证矣。
第三、右列罗氏中有“特懃”一名,又何氏中有“莫贺咄”一名,此二音显系土耳其系语音,前者音为Tagin,后者音为Bara(拉丁字),若是,则敦煌地方之波斯胡人,似又曾沾染土耳其文化,抑且凡波斯语译音之与土耳其音相合者,不妨均断定为土耳其系语;是故天宝十载之丁籍,不独为社会史经济史之重要资料,其他方面,有关者甚广,则吾人尤不能不致感谢于发现者及传录者矣。
注:
①参阅桑原隲藏《隋唐时代往来中国之西域人》一文。原载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及东西交通史论丛。
②参阅羽田亨《关于唐光启元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载小川博士还历纪念史学地理学论丛。
③参照Pelliot, Le ‘Cha-tcheou-tou-fou-t’ou-king’ et la colonie sogdienne de la region du Lob Nor (Journal asiatique 1916 PP 120-122)
④参照伯希和蒐集敦煌古钞B;N,NO 2005 《沙州地志》及B.N.NO.2629《归义军节度使文书》。
⑤那波利贞考定以为当是天宝五至十载,陶希圣氏以为丁籍中有索思礼一名,年四十七岁,而大历四年(七六九)之敦煌县悬泉乡户籍残卷(斯坦因氏发现)仍有此名年,已六十五岁,由此推定前卷当是天宝十载。今从之。(见民国二十五年八月一日《食货》四卷五期。)
⑥前据之《食货》,曾全部转载,唯误植甚多。
⑦Ferdinand Justi, Iranisches Namenbuch, Marburg,1895 f,ss xxvi 526
⑧参阅E. Chavannes et P. Pelliot, Un traité Manichéen retrouvé en Chine 单行本七四-七五页注(一),及作者《关于敦煌发现摩尼光佛教仪略二三语》(载白鸟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
⑨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及前举桑原隲藏之论文参照。
⑩参阅桑原前项论文,及原田淑人《西域发现绘画中所见服饰之研究》,及作者《长安之春》一文中“当炉之胡姬”一节所作注记。
(原载《文史》杂志1948年第六卷第三期。黄恽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