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轩杂记–纪果庵散文选》出版

Published by admin on

《篁轩杂记–纪果庵散文选》出版

《篁轩杂记》封面
台湾秀威资讯出版《篁轩杂记》封面

在黄恽和蔡登山二位先生的协助和支持下,经过大约半年的筹备,《篁轩杂记–纪果庵散文选》终于由台湾秀威资讯出版。全书选入纪果庵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文四十六篇,分为“笔墨生涯”、“人往风微”、“清谈古今”、“设身处地”四部分。纪英楠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书后并附黄恽先生的两篇文章,《知堂弟子纪果庵》和《纪庸与〈叫歇碑〉》。

出版之前,台湾《传记文学》月刊已连续三期发表纪念纪果庵先生的文字:2008年11期黄恽先生的《我与纪果庵先生》,2008年12期黄恽先生的《知堂弟子纪果庵》,以及2009年1期蔡登山先生的《重逢纪果庵先生的一段因缘》


纪英楠

父亲离世时只有56岁,去掉他大学毕业前的24年,再扣除由于社会动荡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工作的岁月,诚如黄恽先生所说,在他的一生中,留给他做事的时间并不多,但他都做得很出色。(参见附录黄恽《纪庸之死》一文)据我的了解,他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教学和办学、历史(主要是清史)研究、散文写作,每件事他都很认真、很投入,因此,也都取得了成果。在教学和办学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课程还是他开的新课,都深受学生欢迎,他在1940至1950年间创办的中学,是当时南京最好的中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历史研究方面,他治学严谨,眼光敏锐,抗战前他在宣化教书期间,就对当时的察哈尔和绥远(包括现在的张家口一带和内蒙的一部分)的历史和日本人的活动作了调查研究,写成的《察哈尔与绥远》一书成为研究内蒙历史的重要资料,为内蒙史研究者引用;在苏州工作期间,他依托苏州当地的条件,对明清之际苏州一带手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有重要发现。在散文写作方面,他勤于笔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近年来,他创办的中学,已作为抗战时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部分列入校史;他的历史研究论文也被选入苏州大学的论文集(虽然只是他的研究的极小一部分),他发现的《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也在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展览中展出;但是,他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倾注了他的真实感情、反映了他的人生感受的散文,却一直没有机会让大家了解,这是我深感遗憾的事。据我的记忆,他没有什么嗜好,工作稍有余暇,他不是看书(包括买书),就是伏案写作,他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就是他全部的真实。文章里面有他对故乡和童年的亲切回忆,有对师友深情的怀念,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历史的思考,有对社会的愤懑与抗争,也有对青年、对家人的关切,所以我觉得这些文章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能和大家见面,除了文学价值外,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也多少能折射出一些当时的社会情状。因此能使父亲的文字为人知晓和了解,一直是我和孩子们难以释怀的心愿,现在,感谢黄恽先生和蔡登山先生大力帮助,使这本选辑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的文集得以和大家见面,我们自然是非常欣慰的。我们觉得,这不仅是实现了我们的心愿,更是为文学界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1944年,父亲准备结集出版《篁轩杂记》一书,序也已经刊发在《求是》杂志上。无奈时局动荡,终未付印。黄恽先生建议此次仍用此书名,以慰父亲未成的夙愿,我们也觉得是再合适不过了。已无法得知他当年的选目了,唯愿此书所选的篇目仍与父亲的原序匹配。

去年看到了一本美国人Edward M. Gunn著的《被冷落的繆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原名Unwelcome Muse),在“传统的复兴:随笔性散文”一章中,对文载道和纪果庵有专节论述,我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但不够确切,一方面缘于研究者见仁见智,各有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与这位未曾到过中国的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家的了解深度有关。我不禁有这样的感慨:中国的大片领土曾被人侵占——因而有了所谓的沦陷区——长达8年之久,这是个客观事实,沦陷区的文学有其特点,她在某些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情态、说出了百姓疾苦,沦陷区的作者有他们的文采和思想,则沦陷区的文学是否也应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一个章节或侧面(尽管不是主流)而进行专门研究呢?是否也会有足资借鉴和引以为戒的东西呢?我对于文学是门外汉,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应给以更多注意的角落。

2008年10月


目錄

序(紀英楠)

篁軒雜記自序

  • 筆墨生涯·

    憂鬱之家

    小城之戀

    兩都賦

    林淵雜記

    篁軒記

    書房漫步

    旅泊年年

    知己篇

    書的故事

    冶城隨筆

    擬如夢記

  • 人往風微·

    平津紀行

    懷PH

    詩人之貧困

    師友憶記

    舊貨攤(一)

    舊貨攤(二)

    知堂先生南來印象記

    知堂老人南來紀事詩

    海上紀行

    北遊記

    懷舊

    夕照

    跋《寄花溪》

    我所知道的陶亢德

    琉璃窯

    萇楚篇

  • 清談古今·

    說設身處地

    海源閣藏書

    亡國之君

    記吳之榮之類

    談文字獄

    風土小譚

    論“從容就死”

    談紀文達公

    白門買書記

    梅樓漫語

  • 設身處地·

    說開會

    談吃飯

    說過年

    說派頭

    論不近人情

    談清談

    說開卷有益

    說飲食男女

    說懺悔

附錄

    紀庸之死(黃惲)

    紀庸與《叫歇碑》(黃惲)